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民主

村务监督,盯牢集体每分钱

  本报记者 金毅 

  

  人物档案

  陈岳明,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人物故事

  “今年,村里要建40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还要建部分村民安置房,我们将全程监督。”陈岳明口中的监督,来自该村2004年的基层民主创举。当初,他是这一创举的见证者。

  去年,通过24名村民代表的选举,陈岳明当选后陈村第三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2004年6月18日,后陈村村民代表聚集在村委会会议室,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起称为“三驾马车”,村务监督委员会让后陈村名声大振。 

  经过5年多的实践,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运行越来越完善。目前,村务监督委员会有3位成员,由村民代表选举,全部是兼职。一位来自武汉的教授到后陈村调研时,向村干部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很关注后陈村村务监督的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陈村从富裕村变成一个财政赤字“问题村”。为改变后陈的状况,时任武义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的骆瑞生提出设立农村村务监委会的设想。在他的推动下,《后陈村村务监督制度》出台,该制度规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敢于监督”,并且“不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直系亲属的村民代表”。 

  村务监督制度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现象。陈岳明说,过去村干部花钱很随意,现在有监委会盯着,花钱可要精打细算。最近村里建厂房运沙,村委会原先内定价格是18元/车,但监委会提出要公开投标,结果变成了4.49元/车,大大节约了开支。  

  相关链接

  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已在武义全面推开。5年多来,全县年投入1个多亿实施村级基础建设项目,至今未发现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犯错误。2007年,武义县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奖。现在,“后陈经验”已在浙江很多地方推广,全国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也正向全国推广这一做法。


浙江日报 民主 00014 村务监督,盯牢集体每分钱 2009-12-31 nw.D1000FFN_20091231_9-00014 2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