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图的警示
英国官方近期发布的一张气候地图再次搅动了世界。当欧盟竭力主张将气候变化控制在2℃以下之后,该图又进一步展现了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4℃将产生的后果。发布者称这张地图及其所蕴含的信息很有可能成为12月初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前,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后一份主要科学研究报告。
2℃之差
这张地图的依据基本上来自两方面工作,一是根据2007年出版的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该报告里就有1℃~5℃对6个系统(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系统、海平面上升、人体健康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评估,它利用了从历史气候到现代气候变化对这6大系统研究的所有结果,约7万多条信息,排列出从1℃~5℃对这6大系统影响的程度,同时它也排列了1℃~5℃对各大洲的影响。根据这些研究大概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当气候变化在2℃以下,基本上是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共存;一旦超过了2℃,正面影响大幅减少,或不存在;而当达到3℃~4℃时,基本上都是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的效应明显加剧。
来源之二是近年(2007年以来)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与预测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英国和欧盟的科学家重新计算了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进一步支持了IPCC的结论:现在人类即将面对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可能是一个临界线,到了这个阶段,气候的脆弱性加大,这就会引起各种灾害性后果。
和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不同的是,英国这张气候地图进一步强调了4℃的影响。原来国际社会把2℃设为极限阈值,认为不能超越2℃这个阈值,而现在这张4℃地图警示人们,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在现在的基础上超过2℃,并且达到4℃的话,人类就将蒙受更大的威胁和灾难。这样的警示正是这张气候地图的意义所在。气候变化的科学告诉我们,如果全球升温不能控制在2℃以下,气候系统依其惯性特性是很易向4℃发展的。而且这张地图发布的时间选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让2℃和4℃这样两个温度值成为政治家、科学家和社会公众议论的焦点,这种策划方式之巧妙令人惊叹,当然其目的是想对哥本哈根会议最终达成协议起到某种触动作用。
圈点我国
这张地图发布的资料中,特别提到和展示了中国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如全球平均气温上升4℃,中国缺水的情况会比现在严重得多。中国河流的水资源相当程度上,尤其是西部地区来源于冰川融水。研究表明,到2050年,中国的冰川将消失一半,可能会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在旱季缺少冰川融水的水资源。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中国自然也不可能幸免。这些年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立为国策,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或绿色经济,也正是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积极对策。相信,如果更多的国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更多的共识,从自己做起,为节能减排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中国受到气候变化的损失将会减少。此外,当气候变化的灾害不能避免时,还可采取积极的适应措施,如防灾减灾和早期预警、修建大型工程、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系统等。
不足之处
IPCC的科学家一共用了7万多个数据,涵盖了从历史到现代气候变化影响的现状,绘制成功实属不易。但数据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这些气候变化影响的事实在亚洲、非洲以及南美等地的数据较少,所以这张地图给出的科学依据还缺乏较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要用它来说明全球问题还显不足。此外,在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上,该图主要用了世界上现有的23个气候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对未来世界的排放情景的构建并不完善;排放以后通过碳循环等海洋和陆地等吸收排放二氧化碳等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模式本身尚有待完善。
也正是由于这些不足,所以说这张图对未来的预测结果及其影响程度只能给出变化幅度而难以给出准确的数值。现在给出2℃或4℃的阈值与其说是科学决策的结果,不如说是价值判断和政治决策的结果,科学只是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但无论如何,只有通过今后更多的研究,人们的科学认识才会达到更高的共识。目前也正是由于对气候变化问题有较高的共识,才导致联合国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及未来的哥本哈根议定书,科学的认识为这些政治决策和应对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