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理论视野

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传承

——以萧山坎山“七夕”风俗为例

  我们习惯上说我国有六大传统节日,也就是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一样,如今已变为法定假日,人们也早已有了一种“节律感”、“时令感”;重阳节则逐渐演变成为老人节;“七月七”其实起源很早,表示祥和、欢乐和喜庆,后来又附会上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它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后世普遍信奉的传统节日了。

  七夕节风俗在全国许多地方流传与盛行,各地又根据自己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增添了不少特色与个性。在萧山,以坎山镇为代表,又有它自己独特的形态与意蕴,并且代代相传,发展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与特色产业。

  萧山“七夕”风俗传承有何特点?

  七夕节的乞巧风俗,传到萧山,特别是坎山,已经不光是姑娘们的一种联欢、娱乐和游戏,而是一种与挑花边产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为求得挑花边技艺精益求精,祈求天上织女赐巧、传艺的一种仪式:祭星乞巧。在过去,萧山拥有30万人的挑花女工,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挑出的花边精品,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与顾客的赞扬。她们惊喜于自己的成功,认为是织女的恩赐,所以每年七夕,不是家家户户,便是成群结队地在月光下,穿针引线。如今,萧山花边产业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占全国50%的市场份额,成为驰名的品牌,这与七夕节文化的传承不无关系。

  七夕节的乞美风俗,在这里已不再是以“五色丝缕”牵系青年男女,而是以精美的花边工艺品作为“定情”“礼聘”的最佳“信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萧山花边已从原先的被头、衣服边的小装饰发展到台毯、床罩、窗帘、坐垫、披肩、胸花、沙发套、钢琴罩、果篮等30多种,规格、式样200多种。当然,拿它作为陪嫁,这是最荣耀不过的事。此外,还有形式独特的乞爱与乞子风俗,也是萧山独有,不再详述。

  近年来,萧山区坎山镇通过传承这些独特的七夕文化元素,打造“天宝地藏、鹊桥坎山”的品牌,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产业巧妙结合,以文化带动产业,以产业发展文化,可以说既是符合现实生产实际的,也是符合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内在轨迹的。

  我们能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做点什么?

  萧山坎山独特的七夕文化虽然是一个个案,但是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个人认为,形成一个传统节日,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日期得到普遍的认同;二是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三是要有较多群众的积极参与。

  萧山区特别是坎山镇“祭星乞巧”的风俗,其传承的历史悠久,别的地方可能早就淡化,甚至于中断和消失,但是由于这里有众多的挑花边女工,因而获得了天然、能世代传承与延续的基础。而要让传统节日文化、节日风俗原汁原味地传承,我想我们所能做的工作,不是政府主导、学者参与、群众观望这样的一个“操弄”模式。而应当恢复与弘扬群众自发的 “过节”,使之成为一种适应季节、时令而必不可少的规律性生活内容。

  要还节于民。过年过节,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政府所能做的是当好群众的采风员、宣传员和服务员。以为萧山坎山为例,目前最重要的便是恢复群众自觉过七夕节的那种传统,并且形成一种与现代生产生活相匹配的新风俗。每年到这时候,举办挑花边比赛,选模范家庭、恩爱夫妇、孝顺子女活动,营造一种人人都是传承人的良好气氛。七夕文化在群众性的传承过程中,必然会有变异和发展,一定要顺着群众自己的思路去变异去发展。相信群众自己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与爱好,有所创新与创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升级与转型。

  要苦练内功。保护工作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是做好发掘工作。群众中蕴藏着无数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元素,有的我们还不知道。虽然萧山区坎山镇的“祭星乞巧”已经列为2008年的省传统节日保护传承基地,2009年的省第三批非遗名录项目,但是真正的基础工作,比如采集当地老艺人的手工技艺,编集七夕文化地方资料,等等,都还没有来得及去做,也还没有形成一支具有多方面才艺的文化队伍,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要重视人文。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当然很重要,按照定位与规划,可能会有很多相关项目要上。但任何项目都要以“人文”为内涵、为灵魂。所谓“人文”,便是“与人有关的文化”,大致有三:一是人与自然,二是人与社会,三是人与自我。在这里,萧山人就要了解萧山的山山水水,坎山人要了解坎山的山山水水。我们要与外界接轨,首先是与自己的过去接轨,与历史文化接轨。只有把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搞清楚,把家底摸清楚,才能进一步转型升级,从而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科技、体育、娱乐相结合的多种平台。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传承 吕洪年 2009-11-09 48256F32002924A648257623002A1843[A5-吕洪年≈B1-丁jun] 2 2009年11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