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80后”对“80后”的调查
访《蚁族》主编廉思
■本报记者 竺大文 通讯员 蒋宇鸿
问:你们这项调查进行了多长时间?
廉思:有两年多了,事实上一共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是在2007年底,我主笔完成了一个近5万字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受到了有关方面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到去年8月,我整合各种资源,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这本书就是两次调查的结果。
问:调查团队的人员都是学生吗?
廉思:两年来陆陆续续加入我的团队,参与调查和深访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包括摄影师,总数超过100人,全部都是“80后”——我的团队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团队。而我的研究对象——“蚁族”,也是个“80后”群体。我自己是80年出生的,算是老大哥。这本书虽然只署了我和几个编委的名字,但实际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80后”集体作品。
问:团队的组成是怎样的,有什么要求吗?
廉思:我们有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外语各学科的同学。这中间也有波折,比如,开始以为“蚁族”的经济状况会是重要的研究方面,课题组招募了许多经济学的研究生,但随着研究的进行,我们发现经济方面并没有那么大的权重,反而是社会学方面更显突出,这样就要对人员的构成做一些调整。
问:那么,作为“蚁族”,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调查吗?
廉思:我们去采访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大家的年纪都差不多。说起来,有的调查员和被调查者就是同个学校的,算师兄师姐吧。当然,这里面也有调查员的付出和技巧。我们的调查问卷有40多页,填一次要花一个多小时。一般我们都会送点小礼物,比如一个u盘、水果什么的,但很多人最后都不要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带我们再去找别的“蚁族”。
问: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调查,在调查中你们遇到过哪些困难?听说你曾经在湖北广水挂职,担任市长助理,也做过当地的经济调查,那和这次的调查有什么不同呢?
廉思:相对来说政府的项目要轻松很多,人员、经费、包括调查对象都不用太操心。“蚁族”的调查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非常松散,要一个个去找,去沟通。调查差不多都是在冬天进行,每天早上六点出发,晚上回到宿舍往往是十一二点了。而且一站就是一天,有时连记录的笔都冻得写不出来,是调研员用意志在坚持调查。在唐家岭做调查还会碰到一些意外。我们曾被当地的村民保安抓住殴打,也经历过收“保护费”的事情 ,加上当地环境的恶劣,是我们相互鼓励才坚持下来的。
问:那你们的调查和研究是怎么来保证其准确性的呢?
廉思:由于“蚁族”特殊的生存状态,我们显然没法用通常的电话或者按照门牌号来抽样的方法。我们更多地采用了“滚雪球”的统计方法来发放问卷,就是由一位“蚁族”带去下一位“蚁族”,我们再去调查他的朋友、同学、亲戚等。虽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是却可以更精确地取得调查结果。同时主张与被调查者交朋友,谈心聊天,打成一片,强调倾听他们的的声音。而问卷的设计和之后的模式分析,我们都由相关的统计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高材生负责。
问:在这个调查结束,调查报告也出来后,你心里有怎样的收获和想法。
廉思:我要说实话,我时常被这一群体贫弱、困苦、边缘的生存状况所感动,被这一群体的真诚和信任所感动。对于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我好象无能为力,当我这样想时,我开始怀疑:我们现在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直到有天我领悟到,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这么肤浅和直接的,它需要一个被社会关注和认可的过程。当社会意识到问题必须解决时,我们就完成了我们的一部分使命。
更让我感动的是调查员和“蚁族”那种天然亲近感,让我看到了调查员的坚持与努力,也看到了“蚁族”们那份未灭的梦想。我们调查员往往没有做完调查,就与他们成为了朋友。他们很多人都没有收下小小的礼物,却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希望报告出来后能告诉他们。因为他们心中的梦想还在继续。
问:你对《蚁族》这本书满意吗?
廉思: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不是研究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马上也要出版了,将更详细地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
这本《蚁族》更像一部纪实作品。它包括这样几个部分:“蚁族”揭秘,讲述我们的团队发现“蚁族”、接触“蚁族”、研究“蚁族”的全过程;“蚂蚁”传奇,从课题组调研对象中抽取若干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走进“蚁域”,讲述调研员在调研前对“蚁族”的想象、调研过程中对“蚁族”的感受、调研后对“蚁族”和自身命运的思考等;“蚁族”背后的故事,以第三者的角度全景式地记述我们的团队进行“蚁族”研究的全过程。
问:“蚁族”现在已经获得了许多关注,那以后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廉思:年底,《蚁族》的第二本书也将出版。这本书主要由“蚁族”的口述组成。同时,书中会收录大量对“蚁族”现象的评价和观点。另外,我们正在建立“蚁族公社”的网站。让“蚁族”们有个交流的平台,继续完成他们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