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0个学龄孩子,有96人完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每100个适龄青年中,有40人可以享有高等教育。这是浙江教育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交出的最新的一份成绩单——
浙江:人人都能“读好书”
本报记者 张冬素
9月,一个新学年的开始。
今年,近26.7万名浙江学子考上大学,我省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了82.5%。
26.7万、82.5%。放在60年前,这是“天文数字”。1949年,浙江高校所有在校大学生只有3112人。
60年,一甲子,浙江教育实现两大跨越。基础教育实现了向普及15年教育的跨越,全省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2%;高等教育实现了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0%。
60年,一甲子,浙江孩子从“有书读”,开始向“读好书”的华丽转身。
城乡孩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今年9月1日,家住杭州艮山门的能能拉着妈妈的手,高高兴兴地来到京都学前教育集团幼儿园,开始他的“上学”生涯。只要他愿意,能能可以从幼儿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因为,现在96.2%的浙江孩子能够接受15年基础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让孩子有书读是每个家庭的期盼。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让普通群众的孩子有书读。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浙江孩子坐进课堂,上学的年头越来越长。
1989年,我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81.7%应届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三个通过国家“两基”总验收的省份, 99.9%的适龄孩子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2004年9月新学年开学后,我省成为全国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省份。而自2001年以来,我省已连续8年普职招生比基本保持1:1,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
读起来有点枯燥的数据,正是60年来浙江教育大发展的生动反映,更是浙江孩子“有书读”的真实记录。
2005年,我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均衡发展;2006年,我省在全国最早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8年,我省又免除了全省小学生初中生的课本费。这一项项惠民举措,让“有书读”的城乡孩子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农家子弟上大学不再是梦
9月7日,淳安县临歧镇梅丰村的方雅红告别小山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报到。自1981年出了第一位大学生以来,梅丰村这个只有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已经有近30个孩子考上大学,今年就出了4位大学生。如今在浙江工业大学任教的梅丰村首位大学生钱女士感慨地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素有“耕读传家、文化之邦”之称的浙江,历史上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1949年,我省只有浙江大学等4所高校,平均每2万个浙江人中只有3个大学生,可谓凤毛鳞角。
就是到了1978年,浙江全省也只有20所普通高校,普通本专科生2.4万人,研究生则只有321人,高考录取率不到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
199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通过兴建高教园区、举办独立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拓展高等教育办学空间,让更多孩子圆上大学梦。
2001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在全国省区中率先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的需求。2008年,全省普通高校达77所,普通本专科生达83万人、研究生达3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居全国省区第一位,上大学日渐成为百姓家庭的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