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理论视野

十五贯、小百花与浙江戏曲

  浙江在中国戏曲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与意义。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六十年间,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在每一个历史重要转折时刻,浙江戏曲界都留下了不懈探索、改革创新的足迹。

  20世纪50年代初浙江昆苏剧团《十五贯》改编与进京演出,是新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在新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十五贯》作为“推陈出新”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它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昆剧历史最悠久,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十五贯》的改编为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充分地体现了执政者尊重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的自觉性,特别是尊重戏曲界艺术创造的群众积极性。正如1956年5月17日周总理在中南海《十五贯》座谈会上所说的:“《十五贯》的演出,复活了昆曲,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榜样。”《十五贯》的成功使人们在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的建设上更加重视发掘民族艺术的宝贵遗产与优良传统,在如何发挥戏曲界的艺术创造力与改革精神,使戏曲艺术自觉地同新时代相结合等方面给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个经验至今仍有其普适性的典型意义。

  《十五贯》翻开了新中国戏剧事业发展的新篇章。透过《十五贯》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剧目的改编、剧种与时代的关系,可以看到延绵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建设的源流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龙头以及以其为重要标志的浙江“小百花现象”,则是在十年动乱之后,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转折点上,为新时期戏曲的复兴与浙江戏曲事业的繁荣和创新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浙江“小百花”以其艺术革新与创造精神再一次把浙江戏曲事业推到了时代的前沿。这一次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剧本创作与舞台二度创作上的高度协调,融时代性、精品性与大众性为一体,使越剧有了时代的新风貌,并起到了引领全国戏曲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它在艺术思想上更加解放,艺术观念上更加开放,影响的深度更广更深。如果说,自50年代延续下来的“戏改”更多地是关注于戏剧内容的革新,那么,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代表的80年代初以来的浙江戏曲,则更多地是在实验以现代审美意识来审视和统领戏曲舞台,在传奇与启蒙、民间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为戏曲在当下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从而加速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使戏曲艺术具有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品格。这个实验迄今还在浙江的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从历史角度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来说,《十五贯》的成功改编演出与浙江戏曲“小百花”近30年来不懈追求的戏曲艺术的革新都是浙江人民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在舞台上推陈出新的体现。60年来,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代代相传的浙江精神,引领着浙江戏曲艺术与浙江这片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热土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交融相聚,形成了丰富、雅致、大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性与艺术魅力。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十五贯、小百花与浙江戏曲 高琦华 卢敦基 2009-09-28 浙江日报000112009-09-2800013 2 2009年09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