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丽水资讯

让“以菌富农”不是梦

——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的情怀
周华俊

  40多年,他的足迹踏遍了龙泉的山山水水,在崇山峻岭间播撒着致富的希望;40多年,他致力于食药用菌生产实践和技术推广,让曾经贫困的乡亲逐步走上一条科技致富之路;4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以菌富农”,默默求索,无私奉献,用汗水和智慧写下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山区群众最真挚的情怀。

  他,就是龙泉市科技局退休干部,浙江佳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久根。

  杨久根于上世纪40年代出生于龙泉市龙南乡的一个小山村。在杨久根小时候,当地的农民还是秉承着千百年来老祖宗的传统,壮年男子每年秋去春归,远赴江西、安徽等地大山深处种香菇,“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归家”。年年辛苦年年忙,但却没听说过哪户人家因为这样种菇发了财的。那时候,杨久根就在想:怎么样才能让种菇不那么辛苦却又能致富呢?

  1962年,杨久根从当时的龙泉县农林水电学校结业,开始了自己的食药用菌生产实践之路。起初,他跟随乡亲们远赴江西,在深山老林中学习“砍花法”种香菇,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进行实地研究探索。此后,又先后赴湖南、上海、福建、云南等地的食药用菌研究所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边学习、边实践,积累了较为扎实的食药用菌生产技术。

  1979年,杨久根开始在龙泉食药用菌界崭露头角。当时在龙泉供销社生产科工作的他来到屏南镇瑞洋,利用小枝条发展香菇生产。他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生产,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按照科学技术操作规程用菌种栽培香菇。一个周期下来,100斤杂木平均收获干菇1.32斤,价值19.8元。可以说,这是龙泉种菇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自家门口用小枝条也能种香菇了!”山区农民奔走相告。

  随着推广的深入,杨久根的影响也逐步扩大。1981年,在安仁发展黑木耳;1982年,在城区推广稻草栽培凤尾菇;1983年,在安仁等地推广茯苓生产新技术;1984年,在城北建立香菇优质高产试验基地;1986年,在锦溪推广代料香菇生产技术;1987年,又参与液体菌种在香菇生产中的应用课题研究;1993年,引进灵芝新品种实验并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了杨久根,熟悉了杨久根。而他所做的研究课题多次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一时间,杨久根在龙泉声名鹊起,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成为全国食用菌协会会员、浙江食用菌协会理事。与此同时,他也显得越发忙碌,几乎每一项食药用菌的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都有他的身影,“我讲起来是城里上班,每年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度过。”杨久根坦言,那些日子几乎都是在各地的培训班、基地中度过。

  在龙泉,一说起杨久根,无论是偏远深山还是近郊农村,只要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都表示:“那个瘦瘦的老头啊,我们熟悉。就是那个整天下乡说怎么种香菇、木耳和灵芝的人嘛。”城北乡季岱村的季茂强对杨久根是满腹感激,“是他让我圆了‘城里人’的梦”。他说,自己在杨久根的帮助下,学会了灵芝栽培技术,这些年来,每年收入都有数万元。就在2009年,他在龙泉城区斥资数十万元购买了一幢房子,终于成了城里人。

  在长期的技术推广过程中,杨久根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他认为,作为一名山区的科技工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与推广上,还应该发挥自己接触面广、阅历丰富的优势,在产品销售上也要有所作为。于是,在2000年从科技局退休后,杨久根又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积极与韩国方的同行联系,通过他们和韩国的食药用菌客商接洽,极力推介龙泉的好山好水好产品,成功地将龙泉的灵芝销到了韩国。在2004年,他不顾自己年过六旬,投资15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浙江佳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灵芝产品深度加工。目前,公司的破壁灵芝孢子粉、灵芝片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正是在杨久根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默默推动下,被誉为世界香菇发源地、中华灵芝第一乡的龙泉,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整个产业已经连续十余年产值超过2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1/3,从业人口达到七八万人,占农业总人口近1/3,栽培食用菌收入占了农民总收入的1/3。香菇、木耳、灵芝……恰如一把把致富金伞,散发着浓浓的菇香,为菇乡人民增收撑开了一番新天地。

  看到“以菌富农”的理想正日益变为现实,杨久根开心地笑了。他还告诉笔者,虽然自己已经70岁了,但只要一息尚存,还要为龙泉的食药用菌产业发挥余热。


浙江日报 丽水资讯 00018 让“以菌富农”不是梦 2009-09-24 浙江日报000182009-09-2400014 2 2009年09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