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视野

“三大件”变迁 折射民生改善

  从浙江居民结婚时流行的“三大件”变迁,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和民生改善的发展轨迹。

  1949~1965年经济恢复时期:皮鞋、被面、座钟

  解放后,社会开始稳定,经济逐渐发展,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从1957年到1965年,全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86.82元增长到133.42元,城镇居民职工年平均工资从523元增长到601元。浙江居民中逐渐流行结婚时购买皮鞋、被面、座钟“三大件”。这是在当时全省社会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的情况下形成的新经济习俗,反映出建国初期浙江民生的初步改善和社会进步。 

  文革前期:土沙发、大衣柜、钢管床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严重短缺,许多用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居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于是,勤劳的浙江居民在结婚时自己动手制作“土沙发、大衣柜、钢管床”等,在艰难条件下改善贫乏的物质生活。这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的萎缩以及居民物质生活之艰辛,同时突显出浙江人勇于创新,自己动手解决民生难题的自强精神。

  解决温饱时期: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文革后期至80年代中期, 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特别是文革结束后,全国开始改革开放,商品计划调配和票证陆续取消,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浙江居民家庭收入较快增加,温饱问题开始解决,结婚时购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蔚然成风。

  据统计,1978~198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32元提高到1104元,人均消费支出由301元提高到96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5元提高到609元,人均消费支出由157元提高到561元;城乡居民物质生活贫困状况初步改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1986年,全省每百户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分别拥有自行车184.6和103.85辆、缝纫机83.8和55.30架、手表316.7和224.67只,说明这三大件已基本在浙江居民家庭中普及,浙江民生改善进入工业化时代。

  低水平小康生活时期:彩电、冰箱、洗衣机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浙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居民实现低水平小康生活,物质生活显著改善;家用电器加快进入居民家庭,人们结婚时开始追求“彩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电器三大件,提高生活水平。

  据统计,全省1987年每百户城镇和农村居民拥有的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和洗衣机分别为44.89和1.07台、29.56和3.48台以及50.33台和0.78台,到1997年迅速增长为97.42和30.00台、111.01和47.26台以及87.30台和21.70台。可见,当时彩电、冰箱、洗衣机已基本在全省城镇家庭普及,并进入农村千家万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私房、电脑、小汽车

  1997~2008年,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居民物质生活变化较大,生活品质提升加快。其突出标志,就是电脑、私房与小汽车进入居民家庭,成为我省居民结婚时追求的时髦新“三大件”。

  这一时期,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从1997年的16.25和37.30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4.33和58.50平方米,分别增长111%和58.8%。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住房中私房的比例迅速增长为92.3%;农村居民家庭则几乎每户都拥有私房。私有住房开始成为我省居民家庭财产中能保值增值和可以继承的重要资产。同时,电脑与小汽车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结婚消费的新热点。

  60年来浙江居民结婚三大件历史变化的特点

  时代在进步。“三大件”是当时居民物质生活的缩影、民生状况的物质形象和民俗演变的重要标识。60年来浙江居民结婚三大件历史变化的特点:演变轨迹,是从单纯地满足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需求,向综合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发展;发展趋势,是从生活水平量的扩展,向生活品质之质的提升发展;形成过程,受当时经济社会很大影响,因而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可以反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60年来浙江的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深刻变迁。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5 “三大件”变迁 折射民生改善 赖存理 2009-09-14 48256F32002924A64825762A00052D23[A5-赖存理≈B1-丁jun] 2 2009年09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