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走访义乌多家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发现这些中心热闹一阵后,老人去得少了——
居家养老中心为何如此冷清?
本报记者 洪加祥 通讯员 刘军
今年以来,义乌市推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新方式,并在南苑、词林、孝子祠、幸福等7个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然而,记者近来走访了多家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发现这些中心热闹一阵后,老人去得少了。在江东街道一个居家养老中心,每天到食堂就餐的老人仅四五人,养老中心十分冷清。
“儿子上班,孙子上学,我一个老太婆住在家怪寂寞的……有了社区养老中心,我以为日子肯定会过得充实。”走进社区养老中心的龚老太对记者说。但现在,她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养老中心老人越来越少,变成在家寂寞,在中心也寂寞了。龚老太认为,主要原因是食堂饭菜价格偏贵,“每餐要5元钱,许多老人舍不得,就不来了。”
词林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近400人。在该社区养老中心,我们看到,这是一幢崭新的3层楼房,房内空调、电视、音响一应俱全。一楼除了医疗保健室和厨房,还有一个窗明几净能同时容纳近百人就餐的餐厅;二楼为电子阅览室和娱乐室;三楼有图书室、书画室和设有6张床铺的休息室,图书室内有不少图书,总投资达50多万元。一位姓王的老人说,刚成立那阵子,老人很多,现在老人来得少了。
在幸福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管理人员向我们诉苦:“本来,老人早上来这里玩,玩累了可以在这儿休息,饿了可到餐厅用餐,我们中心就是想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但运行几个月,老人来得越来越少了。”
笔者走进社区访问一些居家老人。有的老人说,到那里也就打打牌,没多大意思;有的老人说,养老中心距自己住的地方太远,不方便;更有老人说,中心只有一两个人负责管理,一些需要服务的项目说不出口,即使说了,他们也很难办到。
近来,针对中心冷清的现状,养老中心对一些低收入、高龄、子女不在身边、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进行调查,多数老人提出了“晚上有人陪伴”的建议。多数在家寂寞的老人,每天只能到养老中心走走玩玩,或吃上一餐饭,兴趣不大,这是主要原因。家住词林小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认为,白天到社区活动,和大家玩得很开心,但晚上回家又是孤身一人,就更加寂寞了,希望社区能像养老院那样安排老人居住。
据了解,义乌市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1.4万人,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城乡养老成为关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更好地解决社区养老中心冷清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市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
他们表示,记者反映的情况,在宁波、嘉兴、温州等地同样存在。中心越办越冷清是因为老人必须住在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家庭病床、料理家务和“急救铃”等;在收费方面则以福利为主,根据老人的生活条件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对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则实行无偿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从义乌现状看,老人对社区养老中心的要求,比预想的要高得多。尽管义乌这些社区养老中心硬件设施完善,但助老服务等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还有距离,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服务水平跟不上需求以及志愿者队伍不足等问题。
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下步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让老人主动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接受社区提供的各项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各界要采取措施,推动社区居家养老走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道路;还要根据老人的建议,适当建设一批老年公寓,满足一些老人的群居要求,这样才能使社区养老中心越办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