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周末特刊

▲ 杭州的“炎黄打击乐俱乐部” ▲

  在杭州,玩鼓者都知道“炎黄打击乐俱乐部”。进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脱掉鞋子,因为赤脚更方便非洲鼓的演奏。俱乐部的房间并不大,三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不同大小的非洲鼓,还有不少来自非洲的各种挂件,地面上也零星铺着几个非洲鼓和几张木板凳,颇有一番异域情调。

  “音乐改变了我,非洲鼓改变了我。”结束一段轻快的独奏,俱乐部的黄先生深情地说。他与非洲鼓的邂逅并非偶然,从小,他就喜欢打击乐器,包括鼓。

  初中时,他担任军乐队的小军鼓鼓手。后来,他迷恋过Beyond乐队。每每听着Beyond乐队的磁带,他的疑惑就随着鼓点渐渐漫溢脑海:鼓手是如何做到四肢协调地驾驭架子鼓的呢?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制架子鼓。板凳、锅盖、会发出响声的纸板……他搜罗了所有哪怕只有一点点像样的日用品,凭借想象,组合成他的第一台架子鼓。

  以后的日子,他一直兴奋地琢磨着怎样演奏好这件乐器。直到一天中午,他突然听见一位老师办公室里传出一阵熟悉的鼓点:“就是这个声音!”那时,他还是个高中生。从此,他拜师学艺,乐此不疲。

  所以,远在“遭遇”非洲鼓前,音乐、鼓点,早已经成为黄先生生活的一部分了,非洲鼓的出现,不过是一件新乐器挑逗着一颗为音乐跳动的好奇心。

  “我喜欢每一种鼓,我想尽可能多地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鼓。”他回忆道,一次,他在上海一家酒吧看到一个非洲客人敲着一件神秘的鼓,“我当时还不知道它叫什么。”幸运的是,在2004年中国上海举办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他发现了这种鼓乐的样品,他跟营业员好说歹说,硬是买下了这件样品,这件就是非洲鼓。

  近几年,非洲鼓在国内的流行势头初现端倪。就拿杭州为例,非洲鼓虽然没有架子鼓那样知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喜欢它,不少人通过“鼓聚”或者“朋友带朋友”的方式接触到非洲鼓。

  曾经是幼儿教师的王老师,现在是俱乐部里的活动积极分子,去年年底,她通过朋友介绍接触了非洲鼓,很快就爱上了这样乐器:“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个内心的节奏,因为我们的心跳就是有节奏的。非洲鼓让我感到开心,觉得自由,并且可以缓解生活中的压力。”

  刚开始学鼓,她每个星期都要上非洲鼓的课程,后来就自己照着谱子在家练习。王老师介绍,非洲鼓入门非常简单,3岁的孩子就可以学习,但要把它练好练精,还是要花费很大的工夫。因为对非洲鼓的喜爱,她甚至辞去了幼儿教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非洲鼓的学习和推广工作中。

  在玩鼓的人看来,非洲鼓并不仅仅是一样古老的乐器,它是一件工艺品,它是一种语言,它是非洲文化的象征,它拉近了人与音乐的距离。“非洲鼓的设计就跟吉他一样,都是非常人性化的,你可以像拥抱亲友情人那样抱着她。”黄先生一边说一边给了手中的非洲鼓一个温馨的拥抱,他眼中的非洲鼓是有生命的:动物皮毛做成的鼓面,树木躯干做成的鼓身,非洲鼓本身就象征生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演奏非洲鼓,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和生命的共鸣。

  话语至此,鼓友们现场合奏了一段鼓乐。虽然每一只鼓都有各自的音高、音色和节奏,但鼓声和节奏的和谐美得令人称奇。鼓友们笑道,这就是合奏的魅力,合奏的时候会产生一股神秘的气场,带动大伙儿的激情和气势,这是为什么大伙儿更喜欢聚在一起敲鼓的原因。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 杭州的“炎黄打击乐俱乐部” ▲ 2009-08-28 浙江日报000132009-08-2800009 2 2009年08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