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周末特刊

▲▲▲▲▲▲▲▲▲▲▲▲▲▲▲▲ 上海的Jammala乐队 ▲▲▲▲▲▲▲▲▲▲▲▲▲▲▲▲

  “如果你喜欢那种自由的节奏,自由的情绪,希望你们能加入他们。简单到用一支鼓去表达你要表达的情感。不会打鼓也没关系,和着他们的节奏,唱几句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这是一位鼓迷在网络上发帖邀请朋友参加一次击鼓聚会,他们简称其为“鼓聚”。

  每周日下午,只要不下雨,上海延安路绿地巨大的圆形场地必有“鼓聚”。这在上海“鼓圈圈”已经达成默契,无需通知,大家都会准时的出现。

  乐队的老鼓介绍,人民广场绿地、襄阳公园都有过“鼓聚”。他们这里是以Jammala乐队为主,“鼓聚”地点最初是在复兴公园,后来转移到中山公园,现在已经是第三次转场了。他们很喜欢这里,大家可以尽情地敲打而不会影响到周围的居民,也没有关门时间,打久些不会受到限制。

  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姜,在“鼓聚”的一群年轻人中显得很特别。2000年在欧洲机场偶然看到有人在敲非洲鼓,他莫名地被吸引了,回国后就跟着网上教程开始自学。接着,他认识了阿迪、背背,几个人开始小规模的“鼓聚”。后来,又认识了Jammala乐队,两队人一起“鼓聚”、一起玩鼓。现在上海热爱非洲鼓的基本上都聚到了一起,形成了固定的“鼓圈圈”。

  “鼓聚”一般是在下午三点开始,阵阵铿锵有力的鼓声总能吸引行人们的围观。附近许多市民在休息、散步,也有一些老年人在跳扇子舞,他们往往会被鼓声吸引过去,沿着台阶坐下欣赏,而一坐往往就是一下午,人多的时候会有数百人。

  “鼓聚”的气氛很轻松。谁感兴趣,都可以上去试一试、敲一敲。“鼓聚”的成员非常随和与热情,会主动地与感兴趣的游人交流,耐心地教他们最简单的基本敲法。

  更有大胆者会随着音乐跳舞,小朋友也会在逛公园时高兴地上去玩一把。一些人就这样从单纯的好奇围观者成了铁杆鼓迷,每次“鼓聚”必会报到。今年年初,Jammala乐队特地在华山路租了房子成立了打鼓基地,方便乐队练习打鼓,还开设非洲鼓学习班进行教学。一星期会有2-3节课,分入门、初级、提高三个班,来学习的有老师、公司白领、自由职业者,还有不少老外。

  看上去很瘦弱的阿迪是一名普通的IT界的白领,但一开始打鼓他就开始爆发,怎么也想不到那样的声音与动作出自他之手。

  他自称“上海非洲鼓”,在2006年就建立的网站www.feizhougu.com是国内最早介绍非洲鼓的网站之一。那时,非洲鼓在国内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鼓也是很难得到,他那五个宝贝鼓都各有各的故事才来到他身边。一个是他专门从马尔代夫背回来的,一个是他死皮赖脸求着才“买”回来的。那次他参加东方卫视春晚的演出,当时一个中国台湾的老师带了一个鼓来表演,他一看就喜欢上了非得把它给买下来。但那鼓是台湾老师的乐器,是非卖品。除夕夜,他拖着老婆到那老师下榻的宾馆求他把鼓卖给他,老师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将鼓送给了他。

  从事编辑工作的Vivii是其中典型的白领学员。她在打鼓基地学了很长时间,现在也能自由地敲打了。在她眼里,玩非洲鼓是一种自得其乐的方式,敲打的过程中能够敲掉所有的烦恼,带来更多的快乐。

  她说,打鼓最大的收获是结识更多的朋友,路上遇到的陌生人要停下来大家聊天那是不可想象的,但打鼓就不同。打鼓的节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沟通方式,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曲下来,大家往往就能成为朋友。

  她说,手鼓真的是个非常好听的乐器,当你熟练地打出一小段一小段的独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鼓在深情地说话。当你和朋友们共同演奏同一个速度节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融入了其中,这些感觉真的妙不可言。

  事实上,非洲鼓本来就常用来传递信息和语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加上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各种各样的鼓点,作为一种信号语言,来传送各种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较安静的时刻,鼓声可以传到15公里以外,鼓手们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着鼓声,这样可以用惊人的速度准确地传“话”。

  “非洲鼓,能够找回最简单、最纯粹的生活。”Jammala乐队的小袁说。非洲鼓是一种特别的形式,最好是人多一起玩,虽然两三个人乃至一个人都能玩起来,但人多敲出来的力量才够震撼。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 上海的Jammala乐队 ▲▲▲▲▲▲▲▲▲▲▲▲▲▲▲▲ 2009-08-28 浙江日报000132009-08-2800021 2 2009年08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