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是长三角一带最大的图书聚会。展览中心里面,更是人山人海。各种展台的活动,如同英雄摆擂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读者逛书展的三个答案
■本报记者 竺大文 实习生 陈秋君
每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是长三角一带最大的图书聚会。刚出地铁口,就遇到兜票的黄牛,10元一张的票飙升到20元。实际上票并没有这么紧张,但买票的长龙还是相当壮观。到了展览中心里面,更是人山人海,各种展台的活动,如同英雄摆擂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展馆如同迷宫,要看地图才能搞清位置,看人比看书容易,走路是在挪步。
来逛书展的人真多啊。
这也是我们在书展前后老是想到的一个问题。我们来书展做什么呢?这么多的读者来书展做什么呢?
答案一:造氛围
本来,去书展淘书,应该是最显而易见的答案。但事实却不完全如此。现在的图书流通格局和速度在长三角的大城市里,早就不是问题了。除了极少数的书展首发书外(其实,真正的首发书几乎没有),所有的书应该都可以书店里找到。越是平常读书买书比较多的,越会觉得书展里没啥花头。
一位书友事后在网上说,前几年,我都是一直去书展买书的。可慢慢发现,想安下心来看看书挑几本书很难。要想买书,还得找个人少的空档钻进去,拿到了书还得排队买。最主要的是,每个摊位流行的书都差不多品种的,你要真想找到稀有的书最起码还得泡好几个小时,而到网上一搜就出来了。
不少爱书族都认为,书展基本是给平常不太读书的人逛的,也就是创造了一个机会,让大家想起还有读书这件美事。去书展看看,发现有这么多种类丰富的书。
另外一位无锡的书友不很认同。他一大早从无锡赶过去。从十点逛到下午七点。买了22本书。第二天觉得还是不过瘾,退了火车票,又跑去季风逛了一圈,到家称了称,书有12公斤,人只剩48公斤了。他说,以后也还会在网上买书,但是,这种逛书市的乐趣,一年只有一次,一定要尽兴才行,哪怕累到脱了形。
事实上,持不同观点的朋友都还是去书展逛了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就是体验这种气氛。在体验的同时,自己也在制造这种气氛。对于常常买书的人们来说,这种满满当当的书的氛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对于平常不太进书店的朋友,这种强烈的气氛,也足够把他们给吸引进来了。
毕竟,这次书展汇聚了全国470多家出版单位,要在短短一周内为读者准备图书十万种以上,其中新书就有六万多本,超过五分之三的比例,如此丰富的资源让书展现场比任何一家书店都更壮观。
今年的书展,回到中心市区的上海展览中心。这座高大的苏式建筑,也让书展更加熠熠生辉。高大的弧形圆顶带我们进入了一场阅读的盛宴。
答案二:图便宜
打折,是书展重要的吸引力之一。
此次书展是全场8折。这个折扣不算很高。比较去年,虽然没有全场折扣的规定,但实际上,许多书店特别是民营书店的折扣都远低于此。对于精于买书的读者来说,8折只能说是一个很平常的折扣,网络书店轻易就可以达到这样力度。
事实上,这次书展,不少民营馆的打折力度也突破了这条线,打出了六折乃至更低的折扣。书展期间,外文书店的人气超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正版的外文书买三付二、买三本立减5元、买五本立减15元。诸多优惠措施让读者大掏腰包。据说,这和外币持续走低有关。
书价问题是一个很容易激起讨论的问题。一般购书者普遍认为书价虚高,对于大多数未必习惯去网上购物的读者来说,书展的折扣至少让他们觉得买得不亏。
近两年来,书价又有明显的上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德川家康》系列在热销180万册之后,居然又将每册上调10元左右,从原来的26元涨到36元,涨幅约为30%。在书店里,同类型的书前年可能是25元,现在基本在30-35元之间。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内地的书价其实还是便宜了。经济学家们设计了一种指标,叫购买力平价。更简单形象一点,按照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办法,制定一个“麦当劳巨无霸”指数,通过比较各国的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高低,反映各国的汇率是低估还是高估了。用这个办法,也可用来比较各国书价的高低。照这个办法计算,在中国买一本书差不多可以买到2个麦当劳巨无霸,而在美国买一本书的钱可以买到6个巨无霸。可见书的相对价格要比美国便宜许多。
一位业内人士还把书价跟当地的电影票价相比,有“一本中等篇幅的大众图书的价格等于两张电影票钱”的国际通行的定价原则。但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往往是一本书等于或低于一张电影票(算它30元)的价钱(且不论有些电影票已经卖到60元,甚至100元以上的天价)。
不管书价是高了还是低了。书价仍然是敏感的,看看书展那些折扣力度大的柜台前的人潮就知道了。
答案三:赶热闹
在现场,常常会听到读者在向服务人员打听某个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不可否认,相当数量的读者是冲着这些偶像来的。他们目的非常明确,比如请心仪的作者签个名,合个影,甚至就是简单地见上一面。
而这次书展的各种活动确实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出版机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期一周的书展总共推出了将近400项的文化活动,平均每天有近60项,每个时间段都有多项活动在书展各处同时进行着。从英国前首相夫人到年轻的网络写手,都出现在书展上。
而活动的设计也跳出了传统的签名售书的初级阶段。即使是签名售书,我们也发现,再不像从前那样,作者枯坐桌子前,埋头挥笔而已。签名售书还请嘉宾来聚拢人气,比如曹可凡请来了刘嘉玲,钱文忠请来了周立波。嘉宾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作者。
值得关注的是,更多的生动有趣的读者互动参与活动。比如上海译文近期的重点图书《圣殿春秋》,是一本厚达1000多页的历史小说,在书展居然一下子售出了400多本,创了该社的纪录。他们在现场别出心裁地准备了“教堂是怎样建成的——拼图邀请赛”,很多孩子和家长都认真地塔建,现场演绎教堂建成的全过程,赚足了人气。
又比如,雕版印刷工艺演示、东方娃娃故事接龙,咬文嚼字大奖赛等都设计生动有趣,且颇具启发性。在书展主会场之外,一些讲座也吸引了读者,比如王安忆谈《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