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新突破
一边是土地、能源、环境成本节节攀升,一边是低附加值产品连连碰壁——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省不少块状经济生存环境日益窘迫。那么,我们要从哪里入手,开辟一片新的发展空间呢?
打破行政界线 整合共享资源
向来以“一县一品”甚至“一镇一品”为特征的块状经济,已经悄悄地用触角顶破了行政区域界线。
最近,由省经信委牵头,永康、武义、缙云“一市两县”政府正在联合编制《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由三地的党政领导分别担任相应职务,一个跨区域的行业协会和共建的“飞地园区”也在酝酿当中。
打破行政区域界线,以“五金”为纽带,产业共树、品牌共护、质量共创、平台共享,抱团转型提升——从封闭走向开放,一个新样本正在诞生。
如今,服务于这3个地方五金产业集群的永康会展中心、总部中心、物流中心、五金科技创新中心、通关中心正在加紧建设。永康市希望通过此举引导当地企业逐步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转移,形成明显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确立其核心地位。而武义、缙云也不用再投入财力重复建设,可以专注于制造环节的发展。
“这种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产业集群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朱李鸣如此评价。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这种空间形态的优化,正越来越多地在浙江上演。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项目已经落户钱江世纪城,转移了制造环节,保留营运和科研总部,这是萧山化纤产业升级的突破性一步。余杭家纺产业集群也在和毗邻的海宁、桐乡两地的家纺企业谋求融合,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实行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在衢州,在“立足高新、市区一体、市县联动”原则的指引下,氟硅产业集群从单打独斗到分工细化、紧密合作,产业链越拉越长……
进军虚拟空间 谋求更快发展
义乌市康盛工艺饰品有限公司原来在国际商贸城租了3个铺位,去年少租了一个,把省下的几十万元钱用来打造网上交易平台。近两年,该公司已经在“阿里巴巴”、“诚信通”、“环球资源”等网上交易平台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70%的订单是通过电子商务接来的。
在温州,虚拟经营已经由以前个别企业的自发实践,转变为自觉的群体创新。借用外力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虚拟经营,已经成为温州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目前,温州的休闲服行业在外地的贴牌生产业务量超过150亿元,生产基地集中在浙北及广东、江苏、上海等地。温州女鞋在成都的贴牌生产业务量超过50亿元。奥康集团实行多品牌战略,在深圳建立美丽佳人鞋业公司,将深圳、广州的一批制鞋企业纳入其产业链;在重庆开发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让部分入园企业贴牌生产“红火鸟”皮鞋。在电器业,柳市的大企业也纷纷建立外包加工体系。
“受资源等短板要素影响,浙江块状经济的空间突破并不局限在物理空间,还在于对虚拟空间的突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认为,通过供应链整合,拓展新空间,不失为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现实选择。
借助“有形之手” 加速转型升级
拓展发展空间,离不开借助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的出现,正为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把“突围”的目光投向了互联网。为此,嵊州市政府巧下妙棋,3年内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与“阿里巴巴”牵手,开通“嵊州集群产业电子商务专区频道”,从而让“嵊州领带”等特色产业获得向全球推介和发布信息的渠道,并能够率先获取最新行业报价。
政府搭建的创意平台,源源不断地向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点子,海宁市的皮革、经编等传统产业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将外层喷上PVC涂层的经编布做成冲气泳池,每平方米身价比普通经编布增加了3倍;表皮不作涂层并可以直接水洗的皮衣,每套卖到了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