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钱塘江

英国宫廷里的
杭州扇子

□俞剑明

  一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舞蹈家柔美舞姿绘就的巨幅水墨画,中国四大发明的“宏大叙事”,《茉莉花》和《紫竹调》的优雅旋律,大唐盛世的龙柱与斗拱,丝绸之路的驼铃和船桨……无不扣人心弦。让我感奋不已的,还有那鸟巢里出现的“扇子的海洋”。

  贵宾席上,各国政要手持古色古香的中国折扇,时不时地摇动着;英国、西班牙、瑞典等国运动员入场时,兴奋地挥动着印有国旗的中国式扇子,向观众频频致意;看台上数以万计的观众,也都飞舞着五花八门、璀璨夺目的扇子。这蔚为壮观的场面,把扇子这个中国文化元素,运用到了极致,令人思绪万千。

  几百年前,当中国的船队远涉重洋,将丝绸,茶叶、青花瓷运往异国他乡的时候,也捎带上了一些扇子。如今再“哗”地一打开,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家,已是天翻地覆。

  在西方国家中,当年对中国扇子最为钟爱的,莫过于英国人了。18世纪初,在酷爱中国艺术的国王乔治一世和皇后安妮的倡导下,中国折扇开始在英国流行。这些折扇大多来自“扇子名邑”杭州。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英国偶尔也有男士携带折扇,但大多数为女子所用。折扇似乎已不是夏日拂暑送凉的工具,而成了女子社会交际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伴侣。盛装粉黛的贵妇用了它,可平添几许魅力;操持家务的女士用了它,可作为指使男子的工具;其貌不扬的女子用了它,可稍增几分优雅。在拥挤不堪的集市上,折扇是女子防卫的武器;谈情说爱时,姑娘们娴熟地操起“扇语”,点燃起熊熊的爱情火焰。折扇还可以遮掩住少女们羞怯红晕的脸蛋和有失礼貌的呵欠。在宫廷豪华舞会的休息厅里,夫人们出示各自所带的杭州折扇,互相观赏,成为时尚。总之,杭州折扇使当时的英国女子,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应该提及的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大师马嘎尔尼奉国王乔治三世之命来到中国。当大使一行于9月14日在热河行宫觐见清高宗时,高宗交给大使240柄精致名贵的杭州折扇,让他转赠乔治三世。

  大使一行于10月17日从北京启程,11月9日晨曦微露时抵达杭州。杭州的地方官员陪同他们乘坐画舫,游览了美丽的西子湖。11月17日,英国客人离开杭州时,每人都喜出望外地收到一份礼物:杭州的折扇、茶叶和香料。当这些精致优雅的杭州折扇到达英国,国王、皇后和贵族们都赞叹不已。有趣的是,乔治三世的皇后夏洛蒂容貌并不出众,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和高雅气质,她展开手臂,手持杭州折扇,让宫廷画家为她画肖像。画作完成后,画家诺斯柯特惊诧地说:“上帝啊,她那优雅和动人的风度,是全靠那把杭州扇子来衬托的!”

  杭州折扇是英国宫廷中最受欢迎的工艺品。宫廷中订婚、结婚、加冕、战争的胜利、国王的痊愈等重大事件,都一一被描绘、印制在扇面上。1714年,画家厄尔利赠送给皇后安妮一把折扇,扇面上是皇后倚在桌旁的肖像画。乔治二世的一把折扇,画着1727年他加冕时的盛况。乔治二世的公主1734年结婚时,宫廷匠师加姆伯尔设计了金色的橘树和玫瑰花灌木图案的扇面,正中写着:“亲爱的她的嫁妆超过三万英镑。”乔治三世逝世时,宫中制作了一批黑色扇骨的折扇,扇面中央是国王的半身肖像,背景是黯然失色的城堡和默然感伤的垂柳。

  重大事件都要制扇、赠扇,在英国宫廷中相沿成习。1981年7月29日,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公主结婚时,做了一大批每把价值1000多美元的珍贵折扇,放在花篮里赠送给参加婚礼的嘉宾作纪念。

  时至今日,英国仍是杭州扇子的老主顾。不过,杭州扇子那独特的魅力,已被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接受、所喜爱。从几百年前只是运往英国等寥寥数国,扩展为远销五大洲一百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小小扇子,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翩翩使者。

  那天奥运会开幕式还未结束,便接到了王星记掌门人孙亚青的电话。她兴冲冲地告诉我,这次奥组委赠送给各国政要的礼品,就是杭州王星记特制的扇子。由于选料十分考究,扇面上那些京剧脸谱、戏剧人物、双龙戏珠等又全都是手工绘制,因此每把折扇仅成本就达6000多元。“不过,即使亏了一点,也值!”她如此说道。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英国宫廷里的
杭州扇子
2009-08-14 48256F32002924A64825760F000E7D9C[A1-章瑞华≈B1-章瑞华] 2 2009年08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