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钱塘江

荣辱之惊与不惊

□胡海彪

  历代以来,荣和辱似乎泾渭分明,追求荣耀、回避耻辱是每个人都期望的。而在逢荣遇辱时,若能做到荣辱不惊,当为最高境界。

  能否正确对待荣辱,对人生的发展、事业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当失败、挫折不请自来时,当成功、荣誉心想事成时,能不因受辱而消极沮丧、不为光环在身而骄傲轻狂,以平常心对待,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在现实中往往会看到,有的人荣辱不分或荣辱不清,视荣为辱或视辱为荣,不行当荣之事,不拒为辱之行;有的人一味求荣,甚至可以为争得功名利禄而不惜损人利己;有的人却又是得到荣时,受宠若惊,得意忘形,一副夜郎自大、趾高气扬的嘴脸;还有的在求荣不得反受辱时,转而怨天尤人,不能自己。如此种种,其害处都是不言而喻的。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先生有一句话:“所有的荣与辱对于高贵的心灵都是一样的,折射出他们不中庸,不苟且的人格,而区别于小人。”历史和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凡成大事者,无不以自己的洒脱和博大来看待荣辱。对他们来说,一个人的荣与辱不过是沧海一粟,只要以从容的态度对待一切,任何荣耀的光环或是屈辱的包袱,都算不了什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遭受宫刑,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的精神受到了极大打击,在屈辱中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文王被囚演《周易》、孔子困厄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等古圣先贤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例鼓励自己,在忍辱负重中,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功垂千古的巨著《史记》。司马迁的一生,是品味人生大荣大辱的一生,但他用自己的胸怀将屈辱踩在了脚下,在暴风雨中挺直了腰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十几年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是他本人却豁达地回应:“我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人家推选的,我的目的不在于院士,现在国际上给我的奖励有14个,在农业科学领域可能是最多了吧。但是我并不以此为骄傲,特别是不能翘尾巴,还要夹着尾巴做人啊!”简短的话语,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和博大境界。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因功成名就而沾沾自喜,也并没有因为落选中科院院士而愤愤不平,如今为超级水稻第三期实验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年过七旬的他仍然一心一意地忙碌在田间,忙碌在实验室。其情其景,怎不令人敬佩!

  在人生经历中,荣辱人人都会去经历,人人都要去体味,荣辱应该只是我们人生中的沧海一粟。当我们有了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气度时,我们便不会因一时的荣耀或是一时的屈辱改变应有的方向和信念,而是在勇敢拼搏中坚守自己。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荣辱之惊与不惊 2009-08-14 48256F32002924A6482575EC000EE096[A1-章瑞华≈B1-章瑞华] 2 2009年08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