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今日关注

寻找明天的
工人科学家

  

  1966年,美国人斯诺在上海得知蔡祖泉向企业无偿转让了很多专利,笑着说:“如果你在美国,一定是个百万富翁!”蔡祖泉的回答是,“如果我在旧中国,只不过是一个工人”。

  当年的名人蔡祖泉,才刚过40岁。半个世纪之后,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继续为祖国的电光源事业立下赫赫功劳,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爱迪生”。

  “药厂少了一个玻璃生产工,而中国的电光源事业多了一位开拓者……”周同庆教授的儿子看到这段话时,十分感慨地说,那时技工的水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该去哪里找当年的蔡祖泉?

  邓伟志先生写过一篇题为《每当见到蔡祖泉的时候……》的文章,里面说道:“天底下只有一个蔡祖泉吗?当然不是!在我的记忆中,工人成为工程师、作家、理论家的很多。……实践第一线是升华出理论的快车道。实践好比画龙,升华就是点睛。没有画龙,难以点睛;画了龙以后,便是一点就通,一点就亮,一点就活。”但是,“过去能培养出那么多蔡祖泉式的人物,今天呢?”

  蔡祖泉的起点是技工,而技工对于企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应是“爱迪生”们出发的“起跑线”。让人感慨的是,这条“起跑线”如今却受到人们的忽视和冷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30%至40%!

  据统计,我国目前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仅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持续多年的“技工荒”,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并将最终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一边是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大量短缺,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感慨就业难——蔡祖泉的离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就业观。

  明天的工人科学家在哪里?如果社会各界能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有利于未来“蔡祖泉”的成长体制和环境,这,将是我们对于这位老人所能表达的最深沉的敬意。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寻找明天的
工人科学家
童颖骏 2009-08-06 2 2009年08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