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社会

“国学”专业里的现代心态

  这些天,在缅怀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同时,“国学”的话题再次聚集了公众的眼光。

  记者来到浙江大学中文系,这里有研究传统文化的“三古”专业: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和古典文献。那些已毕业或正在学习“三古”专业的学生们,其实也在从事着与季老一样的工作——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相比前辈,在今天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里,他们用什么心态在学“国学”?

  传播国学很快乐 收入太低成隐痛

  2004年7月,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班的二十三位同学,在毕业前互赠留言。除了两位读博,坚持本专业的研究外,其他的同学都选择了工作:八位考上了公务员,四位进学校当老师,剩下的到出版社或其他单位。

  亿翔找到了一份同学们眼中算是体面的职业——在杭州一所高校里当老师。这是一所财经类为主的大学,三年前新增了中文系。亿翔负责上本科生的古代文学和公共基础课——论语导读。

  弹指一挥间,高校的三年生活平静度过了。当初那位戴着眼镜的青涩小伙子如今为人师表。然而,对于这份职业,他矛盾的心情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物质经济面前,亿翔无法洒脱。学校里其他专业的老师各种收入比自己高出好几倍,那些考上公务员的同学时常谈论各自单位的福利如何。唯独他,工资单上的数字依旧原地踏步。

  在内心深处,他也听到另一个声音:从中文系本科生到研究生,接受古代文学的熏陶六年多时间里,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在慢慢形成,性格中那些浮躁被古文磨平了很多,恬静的心境带来了精神的愉悦。

  “做好本职工作,对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 亿翔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虽然少了一丝激情,但多了一份责任。怀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课堂上,亿翔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诠释古文,这不再是一堂单调枯燥的独角戏,通俗易懂的讲解保持着“零逃课”。

  “如今的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需要通过合理引导,才能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期末的试卷上,古文的考题不再死板,亿翔将更多的现实要素引用了进来。

  几乎没有一位学生能够坚持看完文献检索的教材。亿翔把计算机、投影仪搬上了课堂,图书馆也成为课堂之一,图书馆中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使学生们清晰地理解“图书检索”的应用方式。

  私底下,学生们用“博学多才”形容这位古代文学老师。这样的评价总能让亿翔心情澎湃。

  如果不是经济收入这个隐痛,亿翔做一名传统文化研究者的生活是十分快乐和如意的。他也正为此付诸努力,在他心目里,上一辈的国学大师博学精深,取决于他们扎实的功底。现代社会分工细化,高校专业性增强了,要具备大师级的学问还得多花时间自我学习。

  国学眼下正升温 将来也许变热门

  “国学是冷门专业吗?未必。” 浙江大学古代汉语博士黄颖是位快人快语的80后。去年毕业后,她选择了到贵州大学当老师。

  对于自己所读的专业,她通过分析考察过得出结论:“国学在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

  历史文化与哲学经典的讲座数量增多,央视《百家讲坛》也全力推出国学系列。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等社会响应十分热烈。文化类与哲学类书籍也相继成为了热门类书籍。

  在黄颖看来,她身边不少同学是从其他专业转到中文系,选择了“国学”。问及原因,他们不约而同地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句广告词表示:“我就喜欢!”

  室友李侃也是从小对考古充满兴趣,最终选择古典文献,来源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心。“现在到处都是美国大片、日本动漫……而中国却只剩下长城、龙这些符号化的东西。”李侃略带忧心。对于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断层,她觉得“需要一批人作为振兴国学的生力军”。如今,她的信心又深了一层,“现在大家都在重视它,就是它得以振兴的一个信号”。

  “要有思考,有想法。” 校园里师弟师妹们的学习劲头也让黄颖满怀期待。“我们下一届的同学应该兴趣更加浓厚,底蕴更加深厚。对国学的认可感更强。” 

  黄颖时常参加学生自发成立的古诗词创作诗社,或抒发胸怀,或借古喻今。“论语大讲堂”、“孔子讲座”等,校园里的国学氛围日渐浓厚,它并没有被大家冷落,而在以更多的形式呈现。

  “现代社会看重经济利益,虽然很多人对国学兴趣浓厚,但往往不会把它作为一门学问进行钻研,也不会作为一门职业。” 在黄颖看来,会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性强的学科让人掌握一技之长,为走出校门的就业提供便利,而这恰是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国学专业所缺失的。

  价值的自我认同,对黄颖这样的人来讲,便等同于幸福感。工资收入低,拿到横向课题的机会少,总是件遗憾的事。然而,黄颖已经心为之所动了,其余的也就没必要太放在心上。

  国学英语同时修 不把国学埋故纸

  出乎我们意料,就业的压力在“三古”专业的魏强看来,没那么可怕。

  “当个老师总该没有问题吧?”魏强笑着说。刚进入大学校门不到一年的他,对将来不好找工作并不十分在意。“大学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用来想怎么找工作的。”同班同学李禺磊也觉得,“工作不一定要对口,我们可以去经商、也可以去做老师,用不同的身份将国学带到社会去。”

  “我个人愿意从事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和两年前不同,进入大三后,李侃对自己的古代文献专业冷静了许多。始终盼望着以后能做文化交流工作的她也考虑过以后就业的问题。“能做跟这方面相关的工作当然更好,但我不会把担心带到学习中来。”一句话显露着眼前这位女生心中不大不小的问号。

  研一的徐畅选择了在课余时间里副修国际政治,她希望这些林林总总的专业课学习能够让自己在将来找工作时更具有知识优势。尽管业余时间被排满,但能打消对未来工作的担忧。“那些单纯学国学的都不担心,何况我还学了这么多。”当社会对国学专业学生的前途充满疑虑时,她为将来着手准备。

  在中文系的教室里,翻开古代汉语04级魏寅的课表,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八门课程,细细数下来,与国学有关的课程并没有获得“压倒性优势”。军事理论、计算机、马克思主义哲学、英语仍然占据了这张小小课表的一半。

  魏寅将英语放在了与国学专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我现在就是要把专业课学好,还有外语也要学好。” 魏寅坚信当今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世界,一点也不放松将来传播国学文化的“工具”——英语。“学习国学不可能局限在一个小范围”。

  业余时间,魏寅担任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发展部的部长,他将“国学论坛”办得有声有色。思想史、古典诗词、简帛学、西藏学、红学的开讲,着实让其他专业的同学过了一把中华文化瘾。

  国学改变人生观 潜心方得耐寂寞

  “我研究中国元明清方面的古代文学。”陈琳的博士学习一年了。她本科毕业后工作了半年,再读一些书的念头还是那么强烈。于是从硕士读到博士。

  “每天勤读书。”陈琳爱上了这样的生活,博览全书,学习各类古籍著作是日常的必修课。虽然并不都是读自己喜欢的书,但这种训练是必需的。

  “季老自己平常是4:30起床读书,很多人还在睡梦中呀,他就是这样超过别人的。”陈琳认为勤奋、甘心坐冷板凳是研究国学必需的品质。

  “国学大师?!”陈琳羞涩地不透露心中的理想。

  读典不容易读,要沉下心来,日积月累地读,想快餐式地读懂经典,是不可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已经被大众文化渐渐消解。有时候,大众看到的已经不是传统的本来面目。”

  陈琳的选择,曾经遭到家人和朋友不理解,甚至是反对。为了安心做学问,她编织了各种美好的前景说服母亲,连蒙带骗地过了家里的关卡。

  “生活费?我们学校有月钱,够花就可以了。”从硕士开始,陈琳就不再向家里伸手拿钱。“传统文化对我的价值观还是有很大影响,赚大钱的欲望比较淡。”

  对于将来的就业,陈琳的担心并非没有。读博了都希望能留在高校继续做研究,学以致用。然而,重点学校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现在能做的唯一准备是争取多发表论文。学得扎实了,自然有用武之地。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3 “国学”专业里的现代心态 ■本报记者 陈 惠 2009-07-16 SourcePh 2 2009年07月16日 星期四 “国学”专业里的现代心态 IdPh UrlPh ■本报记者 陈 惠

  这些天,在缅怀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同时,“国学”的话题再次聚集了公众的眼光。

  记者来到浙江大学中文系,这里有研究传统文化的“三古”专业: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和古典文献。那些已毕业或正在学习“三古”专业的学生们,其实也在从事着与季老一样的工作——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相比前辈,在今天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里,他们用什么心态在学“国学”?

  传播国学很快乐 收入太低成隐痛

  2004年7月,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班的二十三位同学,在毕业前互赠留言。除了两位读博,坚持本专业的研究外,其他的同学都选择了工作:八位考上了公务员,四位进学校当老师,剩下的到出版社或其他单位。

  亿翔找到了一份同学们眼中算是体面的职业——在杭州一所高校里当老师。这是一所财经类为主的大学,三年前新增了中文系。亿翔负责上本科生的古代文学和公共基础课——论语导读。

  弹指一挥间,高校的三年生活平静度过了。当初那位戴着眼镜的青涩小伙子如今为人师表。然而,对于这份职业,他矛盾的心情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物质经济面前,亿翔无法洒脱。学校里其他专业的老师各种收入比自己高出好几倍,那些考上公务员的同学时常谈论各自单位的福利如何。唯独他,工资单上的数字依旧原地踏步。

  在内心深处,他也听到另一个声音:从中文系本科生到研究生,接受古代文学的熏陶六年多时间里,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在慢慢形成,性格中那些浮躁被古文磨平了很多,恬静的心境带来了精神的愉悦。

  “做好本职工作,对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 亿翔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虽然少了一丝激情,但多了一份责任。怀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课堂上,亿翔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诠释古文,这不再是一堂单调枯燥的独角戏,通俗易懂的讲解保持着“零逃课”。

  “如今的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需要通过合理引导,才能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期末的试卷上,古文的考题不再死板,亿翔将更多的现实要素引用了进来。

  几乎没有一位学生能够坚持看完文献检索的教材。亿翔把计算机、投影仪搬上了课堂,图书馆也成为课堂之一,图书馆中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使学生们清晰地理解“图书检索”的应用方式。

  私底下,学生们用“博学多才”形容这位古代文学老师。这样的评价总能让亿翔心情澎湃。

  如果不是经济收入这个隐痛,亿翔做一名传统文化研究者的生活是十分快乐和如意的。他也正为此付诸努力,在他心目里,上一辈的国学大师博学精深,取决于他们扎实的功底。现代社会分工细化,高校专业性增强了,要具备大师级的学问还得多花时间自我学习。

  国学眼下正升温 将来也许变热门

  “国学是冷门专业吗?未必。” 浙江大学古代汉语博士黄颖是位快人快语的80后。去年毕业后,她选择了到贵州大学当老师。

  对于自己所读的专业,她通过分析考察过得出结论:“国学在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

  历史文化与哲学经典的讲座数量增多,央视《百家讲坛》也全力推出国学系列。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等社会响应十分热烈。文化类与哲学类书籍也相继成为了热门类书籍。

  在黄颖看来,她身边不少同学是从其他专业转到中文系,选择了“国学”。问及原因,他们不约而同地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句广告词表示:“我就喜欢!”

  室友李侃也是从小对考古充满兴趣,最终选择古典文献,来源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心。“现在到处都是美国大片、日本动漫……而中国却只剩下长城、龙这些符号化的东西。”李侃略带忧心。对于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断层,她觉得“需要一批人作为振兴国学的生力军”。如今,她的信心又深了一层,“现在大家都在重视它,就是它得以振兴的一个信号”。

  “要有思考,有想法。” 校园里师弟师妹们的学习劲头也让黄颖满怀期待。“我们下一届的同学应该兴趣更加浓厚,底蕴更加深厚。对国学的认可感更强。” 

  黄颖时常参加学生自发成立的古诗词创作诗社,或抒发胸怀,或借古喻今。“论语大讲堂”、“孔子讲座”等,校园里的国学氛围日渐浓厚,它并没有被大家冷落,而在以更多的形式呈现。

  “现代社会看重经济利益,虽然很多人对国学兴趣浓厚,但往往不会把它作为一门学问进行钻研,也不会作为一门职业。” 在黄颖看来,会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性强的学科让人掌握一技之长,为走出校门的就业提供便利,而这恰是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国学专业所缺失的。

  价值的自我认同,对黄颖这样的人来讲,便等同于幸福感。工资收入低,拿到横向课题的机会少,总是件遗憾的事。然而,黄颖已经心为之所动了,其余的也就没必要太放在心上。

  国学英语同时修 不把国学埋故纸

  出乎我们意料,就业的压力在“三古”专业的魏强看来,没那么可怕。

  “当个老师总该没有问题吧?”魏强笑着说。刚进入大学校门不到一年的他,对将来不好找工作并不十分在意。“大学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用来想怎么找工作的。”同班同学李禺磊也觉得,“工作不一定要对口,我们可以去经商、也可以去做老师,用不同的身份将国学带到社会去。”

  “我个人愿意从事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和两年前不同,进入大三后,李侃对自己的古代文献专业冷静了许多。始终盼望着以后能做文化交流工作的她也考虑过以后就业的问题。“能做跟这方面相关的工作当然更好,但我不会把担心带到学习中来。”一句话显露着眼前这位女生心中不大不小的问号。

  研一的徐畅选择了在课余时间里副修国际政治,她希望这些林林总总的专业课学习能够让自己在将来找工作时更具有知识优势。尽管业余时间被排满,但能打消对未来工作的担忧。“那些单纯学国学的都不担心,何况我还学了这么多。”当社会对国学专业学生的前途充满疑虑时,她为将来着手准备。

  在中文系的教室里,翻开古代汉语04级魏寅的课表,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八门课程,细细数下来,与国学有关的课程并没有获得“压倒性优势”。军事理论、计算机、马克思主义哲学、英语仍然占据了这张小小课表的一半。

  魏寅将英语放在了与国学专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我现在就是要把专业课学好,还有外语也要学好。” 魏寅坚信当今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世界,一点也不放松将来传播国学文化的“工具”——英语。“学习国学不可能局限在一个小范围”。

  业余时间,魏寅担任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发展部的部长,他将“国学论坛”办得有声有色。思想史、古典诗词、简帛学、西藏学、红学的开讲,着实让其他专业的同学过了一把中华文化瘾。

  国学改变人生观 潜心方得耐寂寞

  “我研究中国元明清方面的古代文学。”陈琳的博士学习一年了。她本科毕业后工作了半年,再读一些书的念头还是那么强烈。于是从硕士读到博士。

  “每天勤读书。”陈琳爱上了这样的生活,博览全书,学习各类古籍著作是日常的必修课。虽然并不都是读自己喜欢的书,但这种训练是必需的。

  “季老自己平常是4:30起床读书,很多人还在睡梦中呀,他就是这样超过别人的。”陈琳认为勤奋、甘心坐冷板凳是研究国学必需的品质。

  “国学大师?!”陈琳羞涩地不透露心中的理想。

  读典不容易读,要沉下心来,日积月累地读,想快餐式地读懂经典,是不可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已经被大众文化渐渐消解。有时候,大众看到的已经不是传统的本来面目。”

  陈琳的选择,曾经遭到家人和朋友不理解,甚至是反对。为了安心做学问,她编织了各种美好的前景说服母亲,连蒙带骗地过了家里的关卡。

  “生活费?我们学校有月钱,够花就可以了。”从硕士开始,陈琳就不再向家里伸手拿钱。“传统文化对我的价值观还是有很大影响,赚大钱的欲望比较淡。”

  对于将来的就业,陈琳的担心并非没有。读博了都希望能留在高校继续做研究,学以致用。然而,重点学校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现在能做的唯一准备是争取多发表论文。学得扎实了,自然有用武之地。

SourcePh Pictur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