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社会

浙江“国学”在复兴

本报记者 陈 惠

  

  

  国学究竟指什么

  “国学”的范畴如何定义?带着疑问,记者请教了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张涌泉教授。

  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清末民初,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经济落后、政治受辱,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国门。“师夷长技以制夷”,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就成了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谈论西学、介绍西学也成为时尚。面对域外文化的冲击,梁启超、章太炎等一批知识分子提出要保存“国故”,弘扬“国粹”,唤起国人爱国热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期于光复振兴中华。于是“国学”也就应运而生。

  这时所谓“国学”简单说就是研究“国故”“国粹”的学问。“国故”指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国粹”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这些精华部分包括经学、小学以及文史哲等中华传统学术。章太炎《国学概论》共五章,讲的主要是经学、哲学、文学,《国学略说》分五章,分别介绍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他所说的“国学”的内涵,由此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也很大,在这种背景下,再次兴起了国学热。现在往往把“国学”理解为中国学术的简称。季羡林先生近年更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大国学”包括全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还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的文化成果。

  浙大古典文献学排名超北大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是国学大师姜亮夫开创和发展起来的,现在又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在国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三礼经学、楚辞学、敦煌学、中古汉语等方面都处在海内外研究的领先水平。”张涌泉教授介绍。

  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其中宋学的研究也很有特色。杭州是南宋的古都,研究有现实的优势和需要。同时,配合“文化大省”的建设,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正在集中力量进行《浙江文献总目》、《浙江地方史料文献丛刊》等浙江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积极把国学研究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联系起来。

  “从事国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与社会脱节。”张涌泉补充道。国学研究既要放眼全国、放眼世界,也要立足本地,关注现实,以体现国学研究的当代价值。“比如,义乌商品经济繁荣,但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支撑和促进。我们正在与义乌市合作,系统整理义乌历史文献,出版集大成的《义乌丛书》,为义乌地方文化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

  现在浙大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已连续多年排名全国首位,领先于北大。前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中文系到今天共九十周年了,一直以来,浙江大学中文系以‘三古’著称: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和古典文献。”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介绍。

  “中文系肩负有两个功能,将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下去。”一方面,需要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静下心来钻研代表学科最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老师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与国外高校进行互动。在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硕士点”已举办了三届,每届毕业生二十余人。

  “九十年代开始,教育部有意识扶持人文学科。”吴秀明介绍,全国十余家高校的中文系获得了国家层面上的支持。1995年,原杭州大学被指定为“国家基础学科和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

  计算机系也有转来学“国学”的

  “在浙江大学,不少学生对国学有浓厚的兴趣,一些计算机或信息学院的学生也有转专业到古籍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并在学术上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张涌泉觉得,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研究国学有他们自己的优势。现在国学研究也需要现代化。比如语言研究就非常需要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帮助,无论字形的处理,数据库的设计,计算机技术和汉语言文字学结合都大有用武之地。

  “古籍研究所的毕业生就业还过得去,特别是具备了优良传统文化素养的博士,受到高校和文化单位的欢迎。”张涌泉说道。

  国学的研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何优化制度设计和得到更多的重视,是国学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有专家直言不讳。理工科有院士制度,文科没有;自然科学有许多国家层面的评奖制度,文科也几乎没有。

  现在大学往往是按大类招生,两年后学生可以自选专业。有多少学生选传统的文史哲专业呢?我们知道的情况实在很不乐观。某大学选择哲学、历史专业的本科生都出现了个位数。没有学生参与研究,国学如何谈发扬光大?

  一些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往往有浓重的工科思维痕迹,使人变得浮躁,急功近利,这对讲求潜心钻研、厚积薄发的国学研究而言,也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3 浙江“国学”在复兴 2009-07-16 SourcePh 2 2009年07月16日 星期四 浙江“国学”在复兴 IdPh 本报记者 陈 惠 UrlPh

  

  

  国学究竟指什么

  “国学”的范畴如何定义?带着疑问,记者请教了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张涌泉教授。

  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清末民初,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经济落后、政治受辱,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国门。“师夷长技以制夷”,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就成了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谈论西学、介绍西学也成为时尚。面对域外文化的冲击,梁启超、章太炎等一批知识分子提出要保存“国故”,弘扬“国粹”,唤起国人爱国热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期于光复振兴中华。于是“国学”也就应运而生。

  这时所谓“国学”简单说就是研究“国故”“国粹”的学问。“国故”指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国粹”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这些精华部分包括经学、小学以及文史哲等中华传统学术。章太炎《国学概论》共五章,讲的主要是经学、哲学、文学,《国学略说》分五章,分别介绍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他所说的“国学”的内涵,由此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也很大,在这种背景下,再次兴起了国学热。现在往往把“国学”理解为中国学术的简称。季羡林先生近年更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大国学”包括全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还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的文化成果。

  浙大古典文献学排名超北大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是国学大师姜亮夫开创和发展起来的,现在又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在国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三礼经学、楚辞学、敦煌学、中古汉语等方面都处在海内外研究的领先水平。”张涌泉教授介绍。

  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其中宋学的研究也很有特色。杭州是南宋的古都,研究有现实的优势和需要。同时,配合“文化大省”的建设,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正在集中力量进行《浙江文献总目》、《浙江地方史料文献丛刊》等浙江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积极把国学研究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联系起来。

  “从事国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与社会脱节。”张涌泉补充道。国学研究既要放眼全国、放眼世界,也要立足本地,关注现实,以体现国学研究的当代价值。“比如,义乌商品经济繁荣,但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支撑和促进。我们正在与义乌市合作,系统整理义乌历史文献,出版集大成的《义乌丛书》,为义乌地方文化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

  现在浙大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已连续多年排名全国首位,领先于北大。前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中文系到今天共九十周年了,一直以来,浙江大学中文系以‘三古’著称: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和古典文献。”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介绍。

  “中文系肩负有两个功能,将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下去。”一方面,需要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静下心来钻研代表学科最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老师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与国外高校进行互动。在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硕士点”已举办了三届,每届毕业生二十余人。

  “九十年代开始,教育部有意识扶持人文学科。”吴秀明介绍,全国十余家高校的中文系获得了国家层面上的支持。1995年,原杭州大学被指定为“国家基础学科和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

  计算机系也有转来学“国学”的

  “在浙江大学,不少学生对国学有浓厚的兴趣,一些计算机或信息学院的学生也有转专业到古籍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并在学术上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张涌泉觉得,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研究国学有他们自己的优势。现在国学研究也需要现代化。比如语言研究就非常需要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帮助,无论字形的处理,数据库的设计,计算机技术和汉语言文字学结合都大有用武之地。

  “古籍研究所的毕业生就业还过得去,特别是具备了优良传统文化素养的博士,受到高校和文化单位的欢迎。”张涌泉说道。

  国学的研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何优化制度设计和得到更多的重视,是国学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有专家直言不讳。理工科有院士制度,文科没有;自然科学有许多国家层面的评奖制度,文科也几乎没有。

  现在大学往往是按大类招生,两年后学生可以自选专业。有多少学生选传统的文史哲专业呢?我们知道的情况实在很不乐观。某大学选择哲学、历史专业的本科生都出现了个位数。没有学生参与研究,国学如何谈发扬光大?

  一些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往往有浓重的工科思维痕迹,使人变得浮躁,急功近利,这对讲求潜心钻研、厚积薄发的国学研究而言,也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SourcePh Pictur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