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ㄑ?(记者 毛广绘 开化县报道组 朱建平)他们也许还不太明白什么是“非遗”,甚至有人连字也不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挖掘、整理、保护着传统文化,用心灵守望散落在乡间的非遗。
这些人有的是乡村老艺人,有的是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在开化,他们被尊称为“乡野王洛宾”。开化县这 100多个“乡野王洛宾”, 2007年7月组成了开化县非遗保护志愿者协会,在县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挖掘、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间文化。今年6月,他们又集体当选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人物”。
桐村镇王畈村老人陈思君家里贫困,没能上学,至今大字不识一个。但是老陈像一部活的“留声机”,在脑子中珍藏了40多首山歌,成了开化有名的“山歌大王”。一说起“山歌”,他双眼立时闪亮:“要是身体好,我可以唱上几天几夜。”陈思君的歌声还是当地人办红白喜事不可缺少的保留节目,婚嫁唱彩有“迎亲歌”,喝酒有“劝酒歌”,过年有“闹年歌”。
“非遗?”音坑乡下淤村74岁老人章民一坦承知之不多,他只知道民间故事日渐消失,一定要想办法留下来:“为社会和子孙留下一笔财富。”一支笔,一个记事本,就是老章的全部行头,听到一个民间故事,就记录下来,有时整理到半夜三更。退休20年,他收集了190篇民间故事,整理成一本《民间故事集》。去年4月,老章参加了乡里组织的非遗普查工作,又收集了民间故事400余篇,民间谚语160余条,民间谜语73条,成为省级非遗普查先进个人。
“乡野王洛宾”守望在乡间,但是他们并不孤独。“村里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人’都是我的朋友。”苏庄镇大坂湾村老人林延辉说。正是在和汪灶荣老人20多年的交往中,林延辉记录整理了叙事山歌《九娘歌》的曲和词,还自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磁带,录下了汪灶荣的歌声,《九娘歌》成为今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也正是有了那么多的“艺人”朋友,老林带着村民们恢复和完善了苏庄草龙——唯一一条在中秋时节舞的龙。
如今,在会长樊禹雄的带领下,“乡野王洛宾”们又忙开了,整理完善相关材料,准备为苏庄草龙和“满山唱”申报国家级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