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畅销榜上并非都是新书,细心观察的话,其中不少书是“熟面孔”。
出版商、书商似乎格外青睐“老书”、“旧书”,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将它们重新整理,再次出版。这其中有何原由?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推动力?
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发现大致可以将这种现象分成两种情况。
挖掘一本书的潜力
作为国内最大的图书民营机构,新经典文化和国内多家出版社有着合作。黎遥编辑坦承,出版“老书”、“旧书”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他们会研究自己或者别的出版机构已经出版的图书,看看是不是已经把这本书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了。
黎遥认为,这也是作为一个编辑的良知,更是对读者负责,要将好书推荐与呈现给读者。他说,比如一本书在欧洲卖出100万本,在中国卖20万本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在中国只卖出2万本,在心理上会觉得对不住原作者。
他举了个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前几年就出版过,反响也还可以。但与它是唯一一本翻译语种超过《圣经》的书、唯一一部全球销量超过3500万册的当代经典、唯一一位荣任联合国和平大使的作家这样地位并不相称。他们就收购这本书的中文版权重新出版,也一举登上国内的图书畅销榜。
又比如《首席女法医》,也是近期的一本畅销书,在侦破故事中融合了大量的法医学知识。但这也不是它的首次被引进,上次此书被译作《尸体会说话》,走低端路线,封面给人地摊读物的印象,销量只是1万左右,这和作者的图书总销量在美国超过一亿和内容上的科学性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这些书的重版和出版相隔时间不长,但效果却迥异。在这背后,他们也发现,重版不是简单的再印一次,而是要根据上次不够理想的状况,重新定位。
取得重版资格直至书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与流程。
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为例:文本是重新翻译的;书的篇幅不长,又是一个寓言,就做成了开本较小的精装本;增强了宣传的力度,特别是强调了它在国际书界创造的奇迹。所有这些都在重版中起到有效的作用。
还有一些书,离上次出版的时间就比较长了,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新出的勒卡雷的“史迈利三部曲”,其中两部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译林出版的格雷厄姆·格林系列,其中的几种也是绝版已久。这两位都是当代英国最顶级的作家,一方面旧版已经很难寻找,一方面重新出版的书籍质量也是20年前难以比拟的。它们受到的关注也就不难理解了。
名著的精心再版
旧书新版中的另外一大类,是一直在不断再版的各种中外名著。
而外国名著由于隔着翻译,会产生更多的版本问题,重版的情况也就更加复杂。上海译文出版社新文本中心的罗颖杰编辑说,他们这里出版的大多数是经典作品。虽然是经典作品,以往出版比较混乱。他们在再版前,会仔细考虑样式的统一、文本的整齐,方便读者阅读、收藏等问题,推出最完备的版本。他们已经成系列地出版了昆德拉、杜拉斯、纳博科夫等大家的作品。
译林出版社的总编室主任袁楠也认为,名著不仅对读者来说可以一读再读,对于出版社来说也可以一出再出。
译林出版社年出版图书近500种,其中重版率高达70%。这就说明虽然图书市场新书不断,种类繁多,但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与时间的考验后仍能留存下来,真正沉淀成经典的却是少数。
比如,《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篇幅巨大的名著,译林早年出过多位翻译家合作的版本,而现在译林和上海译文都分别邀请了周克希和徐和瑾先生继续重译。虽然这个工程目前进展缓慢,但也体现了出版社对于名著的负责态度。
又比如,《魔戒》是一本知名度非常高的奇幻文学代表作。特别是电影的上映更推动了图书的销量。但译林先前的译本在爱好者中颇有一些争议。现在译林出版社决定在下半年购买台湾李恒基译本再次出版。
重版的考量更涉及到当前读者阅读趣味的敏锐把握。像十月文艺出版社近期再版了波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此书描写的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编辑认为,当前读者对历史题材的兴趣在加大,这是他们选择重版此书的一个出发点,但具体到重版书目的选定,与类型无太大关系,还是需要一本一本地进行单个考量。
几位编辑都认为,他们更为看重具体一本书是否有重版的需要与价值,它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否拥有一种厚重感能够带给读者思想的火花,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些都是重版前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