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逆转利润全球流向:
“老板是中国人,品牌是国际化的”
· 模式转型:“我们不会给别人养孩子”
· 竞购皮尔·卡丹:
迷雾中心的“温州军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模式转型:“我们不会给别人养孩子”
  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一向并不轻易授人。对于成长中的企业,重点打造的其实也是品牌价值。而作为知名品牌的皮尔·卡丹,为何要将自己的品牌拱手让人?

  皮尔·卡丹时装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时为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1978年。而正是这一年,桥头人开始上街卖拉链、自己生产拉链了。他们在中国的市场化步伐,几乎同时开始。

  上个世纪80年代,国人都以穿皮尔·卡丹服饰为荣,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桥头的这一拨国际品牌代理商们。

  有分析认为,皮尔·卡丹之所以选择出售,与其经营业务下滑有关。但其症结,则在于品牌经营的失策。

  皮尔·卡丹公司将授权和许可经营发挥到极致,在全球140个国家的地区授权出九百多个许可证,超过20万人在为公司工作。其中在中国,皮尔·卡丹就有24个代理商,代理的类别从雨伞、毛巾、童鞋、箱包到男装、领带等。如此大规模的渠道铺设,必然要以相当的销量来支撑,这也是皮尔·卡丹从奢侈品行列退出的重要原因。

  那么,桥头人为什么要收购?

  一位业内人士向本报证实,其实,在前些年的收购中,有不少品牌在国外其实是二线品牌,只是被中国代理人在国内运作成了高端一线品牌。这些品牌的价值在国内很高,但在国际上很一般,因此收购比较容易达成。而这次收购皮尔·卡丹这样真正知名的国际品牌,对桥头商人们来说还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却是不得不为。

  随着中国代理商将洋品牌这个“孩子”养大成人,赚钱的能力提高,于是国际品牌收回代理权的事屡屡发生。

  2004年,根据WTO承诺,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开放。一方面是品牌价值在中国如日中天,另一方面是市场开放,国际品牌正一步步收回对这个市场的掌控权。这导致洋品牌纷纷选择“自家的孩子自己养”,中国代理商被撇在一边。

  2007年5月,万宝龙单方面终止了与中国地区总代理上海国瑞信的代理协议。

  2008年3月,法国梦特娇开始收回中国市场的产品代理权。

  同年,杰尼亚、coach、Loewe、登喜路等品牌都在逐步收回中国地区的代理权。

  2009年3月,万宝龙在中国最早的代理商朱兴宜与万宝龙正在进行着一场4500万元赔偿官司。此前的2002年到2006年,朱兴宜的上海国瑞信为万宝龙的品牌推广投入了几千万元。2006年下半年,销售开始好转,代理商转向盈利。此时,万宝龙提出重签协议,被朱兴宜拒绝。2007年5月,万宝龙中国公司以朱兴宜未经万宝龙公司同意,擅自设立销售点为由,停止了对国瑞信供货。

  叶黎明也有类似遭遇。几年前,他与意大利品牌卓凡妮华伦天奴签订了3+2的代理协议,代理其女装在中国地区的销售。所谓的3+2,指的是双方签订3年的代理协议,到期后,如无特别的情况,双方可再签字增加2年合同。

  对于这个品牌,叶黎明用了2年时间做推广,在第三年进行广泛铺点。他先后与北京燕莎、上海东方等国内30多家大商场签订协议准备进场。然而这时却得到对方的通知,合同不再续签,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

  博斯绅威品牌的收购者、桥头商会广州白云分会常务副会长吴旭南曾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过,“我们不会给别人养孩子”。“老板是中国人,品牌是国际化的,这就是桥头人代理国际品牌的真相。”吴旭南说,直接拥有品牌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在几年前,周建云买下了意大利品牌袋鼠,叶黎明买下了法国品牌LOSACOS和HOPTAHE,孙小飞和潘长海收购了意大利的卡丹路。

  三年前,BOSS SUNWWEN(博斯绅威)的代理商吴旭南用1800万元的价格,将这个品牌在大中华区的一切利益终生买断,成为了品牌所有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模式转型:“我们不会给别人养孩子” 2009-7-2 48256F32002924A6482575E6000AD2C0[A1-朱永红≈B1-周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