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甲型H1N1流感引发公共健康伦理思考
· “踢开梯子”
是为了不让你超越
· 科学理论的审美启示
· 漠视真理
硕士变鼠
· 由社会学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6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由社会学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夏学銮
  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大都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当作第一教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识别好人和坏人的能力低,容易上当受骗。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名拍电视剧,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前社会人际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信任危机。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认知水平,那么对孩子而言,我们的教育取向也太消极了;而对成人而言,这个命题本身就缺乏学理基础,难以成立。

  笔者在这里不想对这部电视剧内容作评,只想对这个命题进行一般意义的社会学学理分析。首先,家长对孩子说这句话和成人对成人说这句话,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前者具有保护意义和关爱价值,至于后者,除了经济意义和娱乐价值之外,笔者不知道它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抛开其背后的学理暂且不谈,一言以蔽之,这句话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对成人是弊大于利。

  孩子童昧未开,天真无邪,不知道外部世界的凶险,看不清狼外婆的嘴脸,因此需要家长的监护。家长一般会在熟人和生人之间划一条界限,把孩子严格限制在熟人的活动范围之内,以便保障孩子的安全。等孩子能独立活动之后,一般家长会教孩子如何识别熟人和生人,告诫孩子千万不要和生人说话,因为和生人说话可能会导致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这种预设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孩子这时辨别是非的能力很低,与其冒险让其在好人与坏人之间选择,不如干脆不让他们选择。于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律条便应运而出。

  这样一来,虽然孩子得到了保护,但也阻碍了孩子成长的道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禁令所屏蔽的不仅是消极的信息和危险,而且可能也有积极的信息和进步,异质的、多样性的资源显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但是,与孩子的安全比较起来,这些好处显然是部分的、次要的和非根本性的,而孩子的安全则是整体的、主要的和根本性的。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要说这句话对孩子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原因。

  成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已经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已大大增强,而且“闯江湖”是成人特别是成年男子的“使命”。因此,对成人来说不需要在生人和熟人之间划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让成人固守在熟人的圈子里,这对成人的人格发展和事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熟人圈子在社会学上叫首属关系或首属群体,陌生人社会在社会学上称次属关系和次属群体。次属关系或次属群体是个人事业发展的桥梁或舞台,所以笔者说这句话对成人是弊大于利。

  对成人来说,不仅不需要回避和陌生人打交道,而且要想回避也根本做不到。因为现代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实际上是一个个被称为村庄的农业社区。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个人是无隐私可言的。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成人就生活在这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之中。和陌生人说话,是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必需,是现代人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信任、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对成人而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对负面经验的消极总结。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不仅不具有任何启示价值,而且它所反映的完全是一种懦夫哲学。它关闭人际互动的大门,使人际信任关系永远处于冰冻期,这不利于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也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熟人都是从生人那面过来的,不和生人说话,则生人永远是生人,熟人社会则只能永远停留在乌托邦之乡里。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学海 00011 由社会学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夏学銮 2009-6-29 48256F32002924A6482575DD00102262[A5-夏学銮≈B1-丁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