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祭海谢洋:海岛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 吴一剑:十五年“磨剑”献爱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6月16日,岱山县举行祭海谢洋大典。岱山渔民谢洋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典以感恩海洋、休渔谢洋、祈福平安、人与大海和谐相处为主题。身穿传统服装的渔民们在古老的祭乐声中,齐聚海滩,满怀虔诚,面向大海。他们神态肃穆,合掌躬身,向大海献上清醇的祭酒。
祭海谢洋:海岛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本报记者 谢国平 通讯员 赵红泽 徐祝君文/摄
  浩渺的东海,上百条渔轮鱼贯凯旋。马达雄浑,船旗飘扬,宽阔平整的十里沙滩边,渔人们下锚泊船,收舵牙卸罗盘……

  着传统服装的渔人们,在古老的祭乐声中,齐聚海滩,满怀虔诚,面向大海。他们神态肃穆,合掌躬身,向大海献上清醇的祭酒,叩首揖拜。螺号阵阵,声撼长空。渔人们用古老的语言揉和心中的感恩,祈祷着下一汛期的丰收和平安……

  “让海洋休养生息,让鱼儿延续生命,让我们懂得感恩,表达对海的崇敬……”虔诚的哼唱,抒发了海岛子民对大海的感恩之心。

  这是6月16日在岱山县举行的祭海谢洋大典。大典以感恩海洋、休渔谢洋、祈福平安、人与大海和谐相处为主题。典礼中,在两位老渔民的带领下,9位主祭双手擎香,缓缓步向祭坛,熊熊祭火霎时升空。在礼炮和彩烟中,18位壮汉护送着龙王牌位,放于祭台下。

  随后,24位渔民抬着全猪全羊,捧着瓜果糕点等五牲五谷,步向祭台,向龙王敬献供品。接着,依次献玉龙柱、平安旗和长卷渔民画。

  这幅长40米的渔民风俗画卷,名叫《谢洋图》,由岱山20位渔民画家创作。以岱山渔民谢洋为主题,从渔民归港、收获、鱼市、祭海、乐舞、休渔、出洋等几方面,表达岱山渔民画家的感恩海洋之心。

  然后,450余名渔民身着参祭服装,举香敬拜、祈福感恩。伴着“咚、咚、咚”三声鼓响和13响悠长清脆的钟声,20位渔嫂缓缓步上祭坛,弯身敬献供酒。

  敬酒完毕,祭坛上落篷挂橹。此时,30名舞者随着乐曲,跳起了祭舞。舞毕,平安旗缓缓升起,400名渔民子弟唱起了渔歌号子……

  这是一则不老传说的再续,是一幅古老画卷的展现,展现了海岛人民对大海母亲的深深敬意,更是世代与海为伴的渔民后代对大海的希冀。

  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

  岱山渔民谢洋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海是渔民谢洋节的主要内容,富有岱山海岛地域特色,蕴涵了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内涵,已有千余年历史。该县每年选择休渔、开捕及四季鱼汛转汛等日子举行祭海仪式。岱山县在古祭坛遗址上建造了我国首个大型祭海坛,并于每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举行规模盛大的“休渔谢洋”大典。以祭海为载体,积极倡导让大海休养生息,呼吁全人类关爱海洋、呵护海洋,抒发人类对大海的感恩之情。

  《舟山市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祭海:“旧时,渔船每汛出海生产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礼后烧化疏牒,称为‘行文书’。由老大捧一杯酒泼入大海中,并抛少许肉块入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这天,船上众人忌讲不吉利的话,不许吵架。”

  岱山祭海,主要以祭海龙王为主,是浙江岱山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而相应的一种民间祭祀行为,其民众的参与性之广、影响之大、延续历史之长,不仅在岱山所处的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我国东部沿海民间风俗中,也具有明显的共通性。

  为何要“祭海”?渔民们解释说,过去,因船小以风为动力,加之生产工具落后,在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眼中,对大海怀着天然的敬畏。海是传说中龙王的世界,海况好坏,船只安危,渔民生死,全掌控在海龙王手中。为了祈求平安与丰收,于是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这一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成为渔家传统习俗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祭海这一民俗在民间长久流传。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岱山渔民的祭海风俗独树一帜。其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礼式之讲究,无不表达着世代与海相伴的渔民们一种最原始的情怀,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代代相传。

  今年81岁的岱山高亭一村老渔民郑野弯,17岁时就喝到了“行文书”酒。在郑野弯等众多老渔民的回忆中,岱山高亭一村让这一民俗完美再现:

  两面大铜锣开道,随后由渔民背“样桅”(即顶尖留有竹叶、竹竿上部捆扎棕榈的小竹,意为桅杆林立),后面是五色旗及其他彩旗,抬着扎有红蓝绸布的木质杠箱,箱中装着全猪、全羊等“五牲”,各色荤、素菜,白盐、黄糖、水豆腐及糕饼、水果等祭品,共有八杠箱之多。沿途鞭炮齐鸣。祭海队伍抵达泊于码头边的船上后,身着龙裤的老渔民们把祭品放于八仙供桌上,猪、羊分供于左右专架上,供桌前铺有桌帏,太师椅背上挂着缎子被面,桌边挂好疏牒,点香插烛,随着海潮的上涨,先后上香,酒酹三遍,期间以船老大为首,其他渔民分列两旁,三跪九叩施礼。祭海结束后,将每种供品各采些许放入大酒杯,连同疏牒,一齐朝天抛入海中,此时,铜锣巨响,鞭炮大鸣,敬送龙王。

  岱山高亭一村渔民因世代从事流网作业,因此有了独特的祭海方式——“样桅”。据长期从事民俗工作的岱山县文广局干部邱宏方调查,因各地作业方式不同,其祭海的方式也有差异,其祭拜的各路神仙也各不同。在舟山,祭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祭海龙王外,还包括祭船关老爷(也有称“船官老爷”)、天后娘娘(妈祖)、羊府大帝及各路海神等。    

  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在岱山,谢洋祭海仪式,古已有之。据清朝光绪年间《定海厅志》记载,当时岱山海域的灌门老龙与普陀桃花女龙、定海岑港白老龙是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钦颁祭文曰:“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寰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可见祭海拜谢海龙王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据清代志书记载,岱山岛有沙竭龙王,现鹿栏晴沙风景区所在地有后沙洋棕缉龙王,燕窝山龙王庙专供四海龙王,岱中海宴宫专供东海龙王。

  至今,岱山部分渔村仍沿袭着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保留了祭海粗犷、纯朴的原生态文化风貌,展示着东海海域渔民龙信仰的独特传统文化与深厚的民俗内涵。

  家住岱山东沙镇念母社区西沙村的刘品良,是当地刘族第四代渔民,他说,根据祖辈们的口头相传,位于村口的那座小龙王宫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供的正是东海龙王。渔民无论是出海还是拢洋,或丰收或歉收,都会到龙王宫求龙王,甚至连汇聚岱衢洋的台州、奉化等做鱼货生意的老板都到龙宫来求龙王保佑。

  祭海,除了必要的礼仪和程序外,还有诸多的禁忌。如供品中的菜肴有五荤五素、六荤六素或十荤十素,因为岱山方言中“五”与“鱼”同音,意为“年年有鱼”,而“六”则意为 “六六大顺”,“十”意为“十全十美”,都寄托着渔民的美好心愿。

  而祭海缘何要用黄酒、猪头?而从来不用鸡?这里当然也有着美丽的传说。用黄酒是因为渔民戏称海中捕鱼是与龙王赌博,黄酒颜色混沌,龙王爷喝了眼睛看不清而“推倒庄”,让渔民满载而归。而供猪头一说,则是相传最早时候的东海龙王敖广因头上没有“尺木”(据说这叫“博山”,实则为“肉瘤”)而上不了天,渔民们想如果能送“尺木”给海龙王以保佑出海顺风顺水、网网丰收。找不到“尺木”的渔民就想送很肥的东西给海龙王,吃多了说不定就长出肉来了,于是就想到了形状似“博山”的猪头。此后,出海时渔民就用上等猪头供奉,并抛入海。奇怪的是,日子久了,海龙王头上居然长出了“博山”且能飞上了天,他开心得要重赏送猪头的人。得知是渔民后,便放口说:出海渔船,凡是供猪头的,都给予方便。

  那么,鸡又因何被排斥在供品之外?因为对捕流网的渔民来说,最向往的就是顺顺利利,而“鸡爪”却意含“乱七八糟”,因此渔民不仅祭时不用鸡,平时在船上也不吃鸡,甚至不能想鸡,迫不得已要说到“鸡”字也用“鸭”来替代。另一种说法则是“鸡”在岱山方言中与“欠”同音,是不吉利的说法。

  美丽的传说包含着渔民朴素的大海“情结”,世世代代在舟山群岛上繁衍着,到了如今的休渔期,岱山的渔人们利用祭海坛,借鉴传统的祭海方式,喊出让大海休养生息及对大海的感恩之情,道出希望全人类保护海洋资源,呵护海洋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祭海谢洋:海岛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本报记者 谢国平 通讯员 赵红泽 徐祝君文/摄 2009-6-26 48256F32002924A6482575DF00340C56[A2-谢国平≈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