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丽水资讯
3  4  
PDF 版
· 丽水“防灾减灾”活动丰富多彩
· 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揭晓
· 好一个“老人扫盲院”
· “龙泉快车”奔驰在科学发展大道上
· 扎实推进丽水农村水电可持续发展
· 丽水电力:“五个创新”搭建党建工作大平台
· 丽水市人民医院
采用新术式治疗腰腿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龙泉快车”奔驰在科学发展大道上
  “生态创业”:

  生态这碗“饭”真香!

  岩樟乡岱岭村的王立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许多山区农民一样,每年守着几亩薄田,打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是他延续了数十年的活法。如果不是2008年那场“全民动手生态创业”大行动,他可能还是继续这样过下去。

  如今,王立根摇身一变,成为猕猴谷农家乐的业主。凭借岩樟生态沟内猕猴出没的魅力,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他一年可收入10余万元。

  “生态这碗‘饭’真香!”伴随着“生态创业”不断推进,包括王立根在内,越来越多的龙泉人这样感叹。

  森林覆盖率达84.2%,水环境一类水质达98%,全年有358天空气质量保持一级、二级水平。龙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让人艳羡。然而,龙泉人也有自己的苦恼: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乡居民收入,远低于我省发达地区,不少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生态,是龙泉最大的优势,也是龙泉蓄积的最大后发能量。只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努力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2008年,龙泉在全市深入开展“力创生态业,再创好龙泉”的主题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动手生态创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环境、人文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生产力。

  当地在一产上,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变生态资源为创业资本,通过林权抵押、山地林地流转为农民提供生态创业基金,大力发展竹、茶、菌、蔬等生态产业,增加农民生态收入;在二产上,加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力度,深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节能减排;在三产上,大力开发生态观光游、剑瓷文化游、养生度假游,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龙泉最有潜力的优势产业。

  而今的龙泉,山水依旧,生态创业却已高潮迭起。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以1000亩山林证抵押从信用社贷款120万元,建起了3800亩笋竹、水果、茶叶基地。而龙泉全市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已累计为人们提供了近6000万元的创业资金;位于凤阳山山脚的官埔洋村,种植了近900亩的浙江新产品“金观音”乌龙茶,仅今年已投产的400亩茶园第一茌采摘就为村民人均增收700元。全部投产后,1年就可以为该村增加450万元的收入;在屏南镇,当地农民利用高海拔优势,反季节种植高山四季豆3000亩,实现了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在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副所长金爱武博士的指导下,龙泉55万亩的绵延竹海通过“精耕细作”,产业延伸,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银行”,帮促农民实现户均增收600元……

  更让我们感叹的是,龙泉的“生态饭”是越做越精致:在山涧流淌了千百年的山泉水,经企业加工灌装,俏销长三角;乡土花卉木槿花,通过规模开发,成为大都市餐桌上的美味……

  既为百姓立足山区发展致富找到一条好路子,又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留下足够空间,生态创业成为科学发展观在龙泉最深动的实践。

  文化“化”文:

  “名片效应”扩散为“产业效应”

  徐朝兴一件五管瓶拍出了70万元的天价,毛正聪一把“皇后壶”以39万元成交,张叶胜一柄“镂钢”宝剑售价10万元……这都是近几年发生的事。在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与龙泉宝剑传统煅制技艺双双入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同时,现代龙泉青瓷与龙泉宝剑,正以自己绝佳的艺术精品魅力征服着市场。

  在艺术品越来越精品化的同时,龙泉青瓷与龙泉宝剑还突破了传统手工作坊加工模式,开始了流水化作业、产业化经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龙泉青瓷宝剑两大产业有企业240余家,年产值达5.4亿元。

  更让人欣喜的是,产业化道路并没有抹去龙泉青瓷宝剑独有的文化内涵,而是沿着艺术化的方向朝着市场高端前进。凭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外观和不含铅镉等物质的内在品质,龙泉青瓷茶具登上国内顶尖茶楼杭州湖畔居的厅堂;巧借千年国粹的魅力,金宏瓷厂生产的青瓷酒瓶成为茅台、五粮液等高档酒的“拍档”;天丰陶瓷的青瓷餐具成为西湖国宾馆等省内外高档饭店的专宠;《赤壁》、《三国》、《碧血剑》等影视大片的刀剑全部用上了龙泉生产的“真家伙”……

  艺术化日趋精品、产业化越发艺术。一剑一瓷两大产业已成功迈向产业化与精品化有机融合的良性发展轨道。

  这样的成就,要归功于龙泉市文化“化”文战略。近几年来,龙泉大做文化文章,变青瓷宝剑的“名片效应”为“产业效应”,努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发展文化产业,促使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交融并进。

  在组织策划了“金庸龙泉论剑”、“名家写名瓷”、“三宝进上海”等活动之外,这两年,龙泉还以大气魄、大手笔举办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促成国内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的顶尖陶瓷专家首度聚首,共同发表《中兴中华历史名窑龙泉宣言》;宣布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在国内陶瓷工艺中脱颖而出,率先挺进世界“非遗”的候选名单。引来了国内陶瓷界人士赞叹:“有瓷的活动就有龙泉青瓷的影子!”如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还成为了浙江省18大文化节庆品牌之一。

  知名度迅速提高的同时,龙泉还出台政策,鼓励青瓷宝剑艺人投资建厂,在龙泉城区规划用地近200亩建设青瓷宝剑苑,吸引了数十家企业集聚发展。作为龙泉青瓷生产基地的上垟镇,短短数年,就有青瓷生产企业20余家入驻。在距离城区12公里的塔石乡,中国刀剑生产基地正在建设当中。而在龙泉城区剑池路上,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动工兴建龙泉青瓷城、龙泉宝剑城,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更是龙泉文化“化”文战略的最好见证。其中,龙泉青瓷城内的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还成功成为20个省级文化创意园区之一。这两个规划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集旅游、文化、工业于一体,引领龙泉剑瓷文化产业新一轮腾飞。

  针对两大传统产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龙泉还大力实施剑瓷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授予徐朝兴等6位大师“终身艺术成就奖”。在龙泉中职校开设了青瓷班,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合作开办本科班,与中国美院签订了在职培训框架协议,激励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在2008年第九届“百花杯”中工美精品评比会上,龙泉共有25件作品获奖,其中5件金奖作品得主均是剑瓷行业的新生力量。

  青瓷与宝剑,不再仅仅只是龙泉“名片”,更是龙泉追赶发展的强劲引擎。

  “创造美好新龙泉的实践过程,就好比一条船在大海上航行,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的‘灯塔’,指引正确的方向,激励我们前行。”龙泉市委书记赵建林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丽水资讯 00015 “龙泉快车”奔驰在科学发展大道上 2009-6-24 浙江日报000152009-06-24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