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企业家》杂志最新揭晓的“2009年度未来之星——最具成长性新兴企业”评比中,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作为唯一一家金融服务企业入选榜单,并名列第18位。
政府会把“头疼”的小企业融资职能外包给一家商业企业吗?银行机构会把小企业贷款外包给一家商业企业吗?“想象力”是中新力合担保追求的企业文化。每隔几个月,这家公司就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让你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颠覆传统的担保手段
5月份到现在,中新力合担保正筹备发行一只名为“三潭印月”的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这个产品对杭州市西湖区一批小企业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困难的企业”可通过这只基金贷款。众所周知,江浙一带,一大批金融危机背景下倒闭的企业,恰恰就是因为“暂时遇到困难”,被银行收回贷款,倒在资金链上。银行不愿意碰,中新力合担保凭什么去做?
中新力合本是一家担保企业,但不同于传统担保企业。中新力合担保董事长陈杭生,年过四十,在证券和担保行业浸淫多年。这位地道的杭州人低调而喜静,有着江南人的斯文和清秀。他认为自己是一名“金融工程师”。中新力合担保是一个平台,把小企业的信贷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对接”到一块。陈杭生将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市场视为“价值蓝海”市场。“这个庞大的市场,原来没有人为它们提供服务。”这个市场不缺信贷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缺的是创造性地将它们对接到企业的平台。
拿“雪中送炭”的服务来举例,需求贷款的企业很多,虽然银行不愿给它们贷款,却有很多投资者对它们感兴趣。2008年金融危机刚爆发时,就有潜在的投资者找到陈杭生,述说着对身处困境企业的兴趣。“风险大,收益也大,很适合一些企业投资者参与。”设计信托基金,就解决了困境企业的信贷投资方和需求方的对接。除了搭建平台,中新力合要为基金做担保,以增加其信用。过去人们不愿做小企业信贷市场,主要原因并非其不能盈利,而是在于风险太大。
目前待发的“三潭印月”产品下又分三只基金,分别针对三类企业,除了有困难的企业,还包括高成长的企业和稳定经营的企业。这不但分散了中新力合的风险,也让产品能更好的对接需求方和供给方。陈杭生表示,高成长的企业,VC和PE兴趣很大。稳定经营的企业,普通投资者会购买。
敢于“危”中寻“机”
中新力合担保的商业模式得到美国风险投资商NEA的投资。“它的创新在于批量地做服务。”NEA的合伙人蒋晓冬这样说。中新力合担保此前发行的“平湖秋月”基金,规模是5000万元,5月份开始启动的“三潭印月”规模则是1.44亿元。如果用传统的担保公司做法,一单单的给企业做担保,贷款规模也只是数百万元。成立于2004年的中新力合担保,公司的高成长性让人惊叹,其最近3年的净利润分别是81万元、744万元、3310万元。
考验很多创业者的金融危机,对中新力合担保来说却是难得的大好机遇。陈杭生借机跟政府“捆绑”在一起。“我们做的是国际上流行的公私伙伴合作关系。”他说道。国际上的公司合作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公众事业上,陈杭生则把其用在小企业服务上。几款信托基金均得到杭州市、西湖区政府的支持,政府带头认购,并放弃自己的利润。
作为民间金融的一种创新业态,陈杭生运作得小心谨慎。“先在西湖区小范围试点,试探各方的反应。”出乎意料的是,此举的反响很好,前来取经者更是络绎不绝。于是,陈杭生放开了胆子,“我们6月份将在上海杨浦和浦东两个开发区开展试点。”接下来半年里,他将“下沉”到长三角的县级城镇布点。未来两年,中新力合担保的扩张可能更快。为此,中新力合正在做第二轮的私募融资。
定位于企业平台的中新力合担保,眼下已汇聚了各种资源。除了企业和政府,银行、VC、PE都来找陈杭生合作。如果陈杭生的探索成功,这一民间金融的创新业态,前景更让人充满期待。(通讯员 戚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