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发掘工作中面临如何控制土壤湿度,保护好彩绘和细小文物等难题,需要在现有保护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就兵马俑一号坑发掘中可能遇到的保护技术问题作了分析。
难题一,土壤湿度最关键。袁仲一说,只有土壤湿度适当,陶俑被挖出来后,色彩才不会大块剥落。被挖出之前,兵马俑所处的土壤环境,湿度为90%,温度介于10-20摄氏度之间。但现在一号坑内的夯土要干燥得多,因此在挖掘前要进行加湿。“加多少水,怎么加,都非常讲究,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陶俑身上的色彩”。
难题二在于,细小文物的保护尚待研究。一些细小文物,包括木质件、编织物等,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古代社会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文物长期在地底下掩埋,经过地下火的焚烧以及水浸等,这些文物的保护技术尚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发展。
另外,木质件的清理也是一大难题。袁仲一说,兵马俑手里的兵器,很多都是木质的,如果能发掘到没有腐朽的木质兵器,那是奇迹。已经腐朽的,也要清理出腐朽的痕迹,这就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个难题在于,彩绘的保护需要创新。在陶俑出土时,往往表面彩绘就和封土粘结在一起,很容易从陶俑表面脱落。
此次发掘文物保护重点就在于出土陶俑的色彩如何保护。袁仲一表示,针对彩绘陶俑身上、脸上的彩绘保护这一问题,中德考古技术专家进行了长达19年的探索和研究,保护技术基本成熟,可以保证彩绘陶俑不再出现出土后由于氧化等方面问题而变色。
同时,此次发掘还可能出现挖掘过程中俑身彩色泥块脱落,与俑坑内泥土混杂等问题。要将这些彩色泥块剥离恢复并粘接复位到俑身上面,目前还存在难度。
“作为陪葬坑,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浩大工程的一部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焦南峰向记者透露说,秦陵的发掘其实从未停止过。游客只知道兵马俑有三个坑,其实兵马俑已经挖了几十个坑。
除了兵马俑,还先后在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周围发掘出了秦铜车马坑、秦石铠甲坑等陪葬坑和陪葬墓。“秦陵封土堆方圆56平方公里内,都是秦始皇陵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一直都在发掘秦始皇陵,只是不会贸然去碰主陵的地宫。”焦南峰说。
秦兵马俑博物馆负责人还介绍说,新技术的应用将使兵马俑重放异彩成为可能。在过去的发掘中,专家就曾经注意到,一些兵马俑在出土之前身上原有鲜艳的色彩,但部分彩绘层在面世后很快就脱落了,为了保存兵马俑的色彩,秦兵马俑博物馆专门成立了彩绘保护科技课题组,中德专家共同探索研发了一套适用于发掘现场的彩绘保护工艺,这项技术目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报综合新华社、《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