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二十年后的
怀念
· 重游吴山
· 父爱如山
· 童年的美食
· 读书先敬书
· 盐官“弄潮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二十年后的
怀念

□袁 鹰
  岁月匆匆,金近兄离开我们竟已二十个年头。若是健在,今年该是九十三高龄。要不是病魔再一次突然袭击,以他淡泊平和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是不会在刚过古稀之年就猝然倒下的。二十年来,我有幸三次去他的家乡浙江上虞,总觉得他的身影依然从容地闪动在百官街道和四埠田间,闪动在他的母校如今改名金近小学的校园里。他那浙东口音依然娓娓地响在老朋友和小朋友耳边。金近兄,你何曾离开过我们呢?

  前些天,同报社老同事谈起《人民日报》和中国作家协会近日将联合举行《放歌六十年》征文时,大家回忆起报纸半个多世纪以来同许多文艺界前辈密切而亲切的联系,得到他们的热诚帮助。在列举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冰心、夏衍,巴金等老作家名字的时候,自然要提到金近。副刊上发表过这位儿童文学家不少诗歌和散文,也发表过他呼吁社会重视培育下一代、为他们多出版优秀的精神食粮的文章,希望作家重视儿童文学,不要把它当作“小儿科”。有位老同事问我:“你还记得金近写炼松节油的事吗?”

  我立刻点头说:“当然记得,我经手处理的,怎会忘记呢?”

  那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了。1958年秋天,正是全国从南到北热气腾腾投入“大跃进”浪潮的年代。当时金近正从中国作家协会到浙江家乡体验生活,在临安县挂职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下放到天目山区。他不顾体质瘦弱,日夜操劳,热情地帮助当地农民开办小工厂,从事农业技术改造,还指导创办一所少年科学院,培养少年儿童钻研科技的兴趣,干得有滋有味,而且很有成绩。有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他寄来一篇题为《工业红花满山开》的散文,生动地叙述山区民办小工业的热闹景象和农民意气风发的新面貌。这篇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竟引起意想不到的反应。

  那时广大农村正兴起大办小工厂的浪潮,其热烈和广泛的程度,不亚于今天改革开放大潮中民办乡镇企业的劲头,何况党中央还有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响亮号召,自然更加热火朝天。金近的文章,倒没有写我们当时从许多来稿中看到的“大炼钢铁”,而是反映当地就地取材,开发本地资源,在可能的范围内办小工厂,这就比盲目造小高炉炼铁要切实得多。他写天目山的农村干部,带领农民以满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松针为原料,提炼松节油,不仅变废为宝,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干部和农民都很满意。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作为山区办小工业的一个例子,虽然并未细述,只是一笔带过,却成为一个新鲜的信息,立刻引起许多山区基层干部的注意。他们不满足文中简单的叙述,渴望得到更多资料,尤其是技术资料。于是,大批的信件寄去浙江临安,也有一部份信件寄来我们编辑部,要求转给作者,帮助他们解决疑难。

  我们读了这些充满渴望和焦急心情的信,一则心喜,一则心忧。副刊上一篇稿件,很快能得到这般热烈的反应,在我们编辑的经历中并不常见。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在当时日日夜夜忙着多种“大办”之余,竟然还有空闲看副刊,注意到副刊上的一篇文章,当然更使我们感到鼓舞。但是,向作家请教如何用松针炼松节油、如何创造土化肥这类技术问题,作家真能答复吗?我们只能把来信统统转寄到临安去,我在给金近兄的信上,只能直说请他看着办吧,如果不能答复也不要为难。但我也深知这位老友的为人,他对群众、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从来都是全心全意真诚对待的。

  果然,金近没有让写信人失望,很快就寄来回信,希望我们能在报上公开发表,也省得他一一回信。于是,我们在当年10月17日副刊上发表了一组信。两封是读者来信,一封是金近的回信。来信人是四川雅安县凤鸣乡熊俊超和江西井冈山垦殖场任国庭。任国庭信上说:“我们山上有的是森林,由于交通不便,大量有用的木材,都当柴烧掉了,尤其是松树。松针和树枝连作燃料的资格都没有,任它们在山上霉烂。”这当然让干部和群众都很着急,却没有办法,眼睁睁看这些很有用的东西长期霉烂掉,所以迫切希望《工业红花满山开》的作者能详细介绍如何从松针提炼松节油。

  金近的那封信写得很详细,真像一位农业技术员,具体地介绍用松针提炼松节油的技术操作过程。最后热情地说:“我很感谢同志们给我的鼓励,让我们在劳动战线上并肩前进、互传捷报吧!”这哪是一位作家的口吻,分明是一位山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站技术员或是农村学校的老师,总之是农民的知心朋友。然而这正是这位从农村出来的浙东农民子弟勤劳、诚恳、朴素和谦逊的本色。

  五十年来,我一直记住这件事,我们报社当年编副刊的几位老同事也一直记住作家金近的这件轶闻。今天回忆老友,不禁又想起它,仍然引起许多感慨。当然我们不会要求作家都去回答具体的农业技术问题,而是希望今天的读者和今天的同行们,能从这件小事里体会金近对人民事业,对老百姓利益的火热情怀,感受一位真正将人民喜怒哀乐放在心头的作家的高贵品德,也作为对二十年前离世的老友的又一次深切怀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二十年后的
怀念
2009-6-12 48256F32002924A6482575D00007A44A[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