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创新典范”专题报道
3  4  
PDF 版
· 借文化之力吹清廉之风
· “创新典型”介绍
· 选拔干部全程都在“阳光下”
· “一个窗口”办妥全部手续
· 新西湖成了百姓免费旅游好去处
· 农民工的“第二故乡”
· 普通党员走上微型党课讲台
· 81890:民心热线胜似亲人
· 党旗引领企业发展
· 农村也是成才“大舞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农民工的“第二故乡”
——奉化探索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管理新模式

本报记者 阮蓓茜 奉化市报道组 吴培维
  【创新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管理

  这里,居住着3000多名农民工,全国各地的口音都有;这里虽被称为“村”,但网吧、邮局、超市应有尽有,俨然一个大型社区……东出奉化市区8公里,有一个“西坞力邦村”,村里的居民们亲切地称它为“第二故乡”。

  自2002年9月开村以来,力邦村已有4栋公寓楼,居住着来自43家企业的农民工。为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奉化市采用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的方式,兴建了农民工集中居住地——力邦村,采用市场化运作,由西坞力邦村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实行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

  整齐的绿化带,整洁的水泥马路,漂亮的住宅楼,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如此好的环境,收费却并不高。公寓楼每人每月仅收取包括基本水电费在内的18元住宿费,而且饭菜价格也便宜,一荤一素,只要两元钱,汤和米饭免费供应。

  这里的“软件”也同样吸引人。2003年12月,全国第一个外来人员自治组织——力邦社区居委会在这里成立,7名班子成员中有4名是外来员工,实现了力邦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社区还设有党支部、团委、妇联、工会和青年中心等组织,并经常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

  力邦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推出了“力邦青年文化艺术节”、“力邦之夜”、“力邦十佳居民”评选等活动,创办了力邦青年报和广播台等,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

  【专家点评】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顾骏:小小力邦村,是新一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和长三角城市化独特进程的缩影,宁波民营企业家独具眼光的经营之道,浙江基层政府公共管理的开明、精明和高明,中国式居民自治、社区治理的别开生面,尽在其中。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找到了三种管理的准确定位,有限的政府管理、有效的企业管理和有序的自治管理,构成了力邦管理模式的内在支撑和稳固基础。

  【受益者感言】四川绵阳人景斌:我在这里已住了5年多,去年把老婆也从老家接了过来。之前我完全没想到,在异地谋生还能够像在家里一样吃得好、住得好。这里不但有健全的文体设施,丰富的文体活动,还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各类学习培训,我们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这里生活有回家的感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创新典范”专题报道 00003 农民工的“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 阮蓓茜 奉化市报道组 吴培维 2009-6-3 48256F32002924A6482575C3005392D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