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资讯
3  4  
PDF 版
· 全面打响“811”
新三年环境整治攻坚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一片青山绿水,我们一直在行动
全面打响“811”
新三年环境整治攻坚战

  为一片青山绿水,我们一直在行动

  全面打响“811”

  新三年环境整治攻坚战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给我一方净土,还我一片绿色”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环境保护既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崇高事业,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列入议事日程的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为了保护萧山的青山绿水,萧山人民一直在用行动编织这一个美好的梦。

  从2008年浙江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确定“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于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解决各地突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保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方案的意见,萧山区委、区政府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动员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巩固前一轮整治成果,深化新三年整治行动,扎实推进萧绍区域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

  一个格局,两个重点行业

  萧山东片的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是第一批省级督办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之一。在新一轮省“811”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印染化工行业仍是萧山环境整治的重点。

  针对两个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萧山区委、区政府努力做到整治环境与调整结构相结合,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一方面强化工业污染整治与监管,积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农业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生态镇村及绿色单位创建步伐。二是突击整治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启动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预案等非常规突击整治手段,同时提升环境执法和监管能力,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三是关停并转与设施建设相结合,对重污染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同时,萧山水务集团和各镇街加大截污纳管和管网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区域内所有工业企业截污纳管,尽快实现区域内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四是重点整治与全面整治相结合,以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为工作重点,坚持工业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多管齐下的全面整治策略。五是提高意识与强化执法相结合,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普及生态环保基本知识。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对查实的违法企业,严格实行“一次停电、二次停产、三次停业”的政策,彻底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现状。

  在新一轮的环境整治之中,萧山形成了以企业、各镇街场、管委会和各部门作为主力军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新格局。在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过程中,区级有关部门作为主导力量,各部门群策群力,千方百计为企业治理污染、发展生产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渡过“寒流”侵袭难关的同时,练好环保内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区环保局对新“811”整治实施统一监管,联系相关责任部门,加大了对印染化工企业整治工作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推动污染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区发改、经发等部门努力研究制定印染化工行业的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并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审核;区农业局和环保局联合推进村镇生活面源污染治理;区农水局做好河道的清淤疏浚工作;宣传部门和各区级新闻单位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和工作进展情况,充分营造污染整治的良好氛围,对措施不到位、整治不落实的相关单位予以曝光。

  三年行动,四项目标

  根据省生态办的批复,萧山区委、区政府将“811”新三年行动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今后三年的努力,确保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解决东片存在的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大气、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努力使全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今年年底前萧山将达到如下四个方面目标:

  环境质量指标 消除沙地内河黑臭现象,城市内河、沙地内河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萧绍边界重点监控断面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的污染物浓度较2007年下降10%。印染、化工行业集中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达标。

  总量控制指标 列入“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印染化工企业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在1.3亿吨/年以内,COD排放量控制在1.2万吨/年以内,SO2排放量控制在7300吨/年以内。

  污染治理指标 印染、化工企业截污纳管率达到95%以上,飞行监测达标率达到80%以上;印染、化工企业全面安装在线监控装置、省控以上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印染行业定型机废气、化工行业工艺废气达标治理率达到90%以上。热电企业脱硫率达到90%以上,其他燃煤锅炉脱硫率达到75%以上。

  绿色创建指标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园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初现成效。

  

  

  多策并举,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到2006年均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经济的较快增长,没有财政能力的支撑,环境治理就缺乏资金保障。

  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较高增速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管理层和决策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棘手却又不得不认真面对的课题。萧山区委、区政府攻破难题,努力保持在经济适度增长的前提下搞好环境保护。在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而人民群众环境愿望又空前强烈的今天,萧山区委、区政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为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目标多策并举,多管齐下。

  确保完成二项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切实加大减排工作力度,使印染、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的减排量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通过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和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污水排放未纳管企业的纳管工程、关停效益差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COD减排;通过热电企业和非热电企业的脱硫改造工程以及关停治理无望的企业实现SO2减排。

  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和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区污水管网,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废水截污纳管率。加快东片各镇、场、园区的污水管网建设,年底前实现印染化工行业的废水截污纳管率95%以上;加快南部地区的管网建设,完善全区的污水管网。

  开展企业污染综合治理 借鉴东片印染染化行业污染整治的成功经验,占全区COD排放量在80%以上的83家企业按照14项整治要求开展整治,其中纺织印染56家,重点化工企业27家,对前一轮东片印染染化行业污染治理过程中已通过整治验收的企业,对照具体要求查漏补缺;对其他企业按照具体要求分期分批切实开展整治,在2009年10月底前完成污染治理和成效巩固,整个整治工作将涉及全区400家印染化工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2008年2月发布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对印染企业进行筛查,对全区小化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关停那些经限期治理仍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印染、化工企业,关停1万吨以下小造纸以及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多次整改无效的污染企业。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 按照萧山生态功能区划要求,严禁新建在生产工艺中产生和排放恶臭气体的工业项目,在污水管网未建成的区域内严禁扩建印染、化学合成等污水排放量大的工业项目。所有企业新、扩、改项目中增加污染物的,必须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以生态镇、村创建和村庄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消除“脏、乱、差”现象,整治“三边”垃圾,营造农村清洁环境。加大规模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力度,深化秸秆资源化利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河道生态化修复,全面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工程”。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印染化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偷排直排污水废气废渣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对违法排污的企业继续实行一次违法停电15天,二次违法限期治理,并在整治工作完成前不得恢复供电。对印染化工行业的监督检查确保频次,尤其是加大在夜间、节假日和雨天的突击检查力度。

  萧山区“811”环境保护新三年环境整治战役已全面打响,萧山区委、区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以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811”新三年环境整治细化工作方案,严格按照要求推进工作,定期组织检查,保证各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09 全面打响“811”
新三年环境整治攻坚战
2009-6-2 浙江日报000092009-06-0200021;浙江日报000092009-06-0200013;浙江日报000092009-06-0200014;浙江日报000092009-06-0200006;浙江日报000092009-06-0200016;浙江日报000092009-06-0200017;浙江日报000092009-06-02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