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经济转型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 别让创新变成折腾
· 领导干部需五“心”
· 民俗文化当代传承的三大变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别让创新变成折腾
杨雪冬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提出以来,创新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追求的目标和解决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的路径。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我们可以看到,在实践中不少政府创新有其名,而无其“实”,归纳起来有:

  把创新“口号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创新形象,把创新变成口号,要求所有部门都要进行所谓的“创新”,不仅在各种会议文件上频现与创新有关的口号,以回应上级,而且夸大本部门工作的创新性,即便是常规工作也要换个说法来体现创新。这必然造成创新的“形式化”和围绕创新进行的浮夸。

  把创新“意识形态化”。这里的意识形态化表现为把创新政治化、绝对化,认为“只有新的东西才是先进的、合理的”,如果工作中没有新的东西,就说明相关政府部门不能与时俱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运行中的“断裂”和政府行为的非连续性。这种创新不仅会造成工作中的矛盾,而且是对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浪费。

  把创新“盆景化”。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了树立形象,会倾所有资源来树立创新典型。在丰富资源的支撑下,这些典型形象突出,光鲜照人。然而这样的典型由于是集中当地资源树立的,因此造成了当地发展的不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典型具有过强的特殊性,无法推广到更大范围内,因此只能是供参观和谈论的“盆景”。

  这些现象表明,如此的政府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让创新变成了折腾。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继续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折腾”,这个警醒值得各级官员牢记。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增强对政府创新的科学认识,提高创新过程的科学性。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首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创新的目标和评价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是否满意,是评价政府创新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只有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创新行为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要做到这点,政府创新不仅在创新结果上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更要在创新过程中扩大公众的参与,使政府创新过程也成为公众参与过程。在当前的条件下,扩大公众的参与更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要保持创新的持续性,不能简单求新。避免反复地“重开场子,再立盘子”。一些官员上任伊始,就力主创新,但并非在前任工作基础上的创新,这对于他个人以及当地群众来说,都是新的想法、新的行为,但由于没有与前任工作实现对接,结果会使已经做的工作成为“烂尾工程”,而自己新开始的工作也会由于官员的快速调动成为新的“烂尾工程”。创新沦为了折腾。

  再次,政府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清晰的理念,也要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制度在设计原则上合理,结构比较完整,改革空间很大。政府创新就是要在这个结构中,在现有的空间充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挖掘制度的潜力,提高制度运行的效力。

  此外,政府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一定要宽容失败。这是对待政府创新的科学态度。实际上,任何一种创新都是“试错”过程,在中国这个改革发展的特殊阶段,没有持续的创新,都难以解决我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作者系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别让创新变成折腾 杨雪冬 2009-6-1 48256F32002924A6482575C70009C9AF[A5-杨雪冬≈B1-丁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