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F0038版:2009高校报考指南
3  4  
PDF 版
· 2009年
招生政策新变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9年6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9年
招生政策新变化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2009高校报考指南

  38

  院校推荐

  一、高分考生可自主选择专业

  1. 对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初阳学院文、理科试验班的进档考生,其高考成绩超出文科重点线25分、理科重点线35分且英语单科成绩达120分者,确保其录取。

  2. 对报考我校的进档考生,其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20分、理科重点线30分且符合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者,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初阳学院文、理科实验班除外),学生入学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还可任选专业。

  3. 对于浙江省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我校最低投档分数线,某一单科成绩特别优秀者,可优先录取在以下专业:

  文科考生:英语≥140分者,可优先录取在英语、翻译、对外汉语专业;语文≥125分者,可优先录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

  理科考生:英语≥140分者,可优先录取在英语、翻译专业;语文≥125分者,可优先录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140分者,可优先录取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二、优秀考生可获最高达20万元新生奖学金(第一志愿报考,为重点批次排名)

  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者,奖励人民币20万元;

  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科前150名、理科前200名者,奖励人民币15万元;

  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科前200名、理科前300名者,奖励人民币8万元;

  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科前300名、理科前500名者,奖励人民币5万元;

  高考成绩居各省(市、区)文科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者,奖励大学本科期间学费;

  高考成绩居各省(市、区)文科前1500名、理科前3000名者,奖励大学本科第一年学费。

  三、按大类招生规模扩大,考生专业选择空间扩大

  我校初阳学院按文、理科试验班类招生,计划86名,实行“平台+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将宽口径、重基础的前期教育和个性化的后期专业培养相结合,并实行导师制。

  按电子信息科学类招生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1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学科的了解进行专业选择和培养。

  按工商管理类招生的专业有: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学。1年半后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特长进行专业分流。

  按机械类招生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铁道机车车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1年后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特长进行专业分流。

  院校代码 0004

  报考浙江师范大学的十大理由

  “校园开放日暨2009年招生志愿填报咨询会”

  时    间:2009年6月14日(周日),欢迎广大考生及家长来校参观、咨询。

  学校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 编:321004

  交通路线:

  (1)金华市区可乘18路、21路、37路、55路、127路、330路公交车及浙江师范大学校车到学校;

  (2)省内走杭金衢高速(G60)、金丽温高速(G25)、台金高速(S26)、甬金高速(G1512)至金华市区(G60第17出口)下,即可到达。

  一、雄厚的师资力量

  师大13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教师26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6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8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3人,校特聘教授近2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3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5人,被国内重点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教师29人,高水平教师数量在省属高校中位居前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功勋教师,一大批学识广博、风度儒雅的名师,他们亲近学生,循循善诱,以光风霁月的人格言传身教,使学子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二、较强的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18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4688人,在学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3805人。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共9个学科门类,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设在我校,是全省高校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征,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干学科群,文理工管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

  学校拥有3个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7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5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多元专业设置和较强学科实力,使所有的学子都能在师大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尽情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三、丰硕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我校共承担了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前期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1项,科研经费达到2亿元。国家基金项目的数量在全国31所省属师范大学中连续两年处在前5位。

  近五年来,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800余篇,人文社科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在C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500多篇,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处在全国省属师范大学的前列。据南京大学《2005-2006年中国文学影响力报告》(《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在全国引用率最高的50所高校、科研院所中,我校位居第9名。理工科在SCI、EI、ISTP国际主要索引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500余篇,科技论文三大索引的数量在全国省属师范大学中名列第4位。应用性成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申报和获得国家专利的数量呈现出跨跃式发展态势,仅2008年就申报了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2项。

  近五年来,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2项,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

  四、科学的育人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师大坚持“自主·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大力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心构建以教室、校园和社会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三个课堂”联动,以立体式、多元化、开放性为特色的“三个平台”并举的“三·三制”育人模式,为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5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项教师教育成果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还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学校之一。

  五、良好的办学条件

  选择师大,求学条件极为优越。近年来,学校先后实施三期校园扩建工程,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目前,校本部面积3300余亩,学校总资产23.5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03.4万平方米;纸质中外文图书藏书300万余册,电子图书185万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3000余种,电子数据库30余个;拥有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实验室总面积11.9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52亿元,生均8000余元;拥有2200M出口、共25000多个信息点及50T数字资源的数字化校园。求学师大,吃住行都非常舒适。学生公寓配有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和宽带互联网;建设规模居全省高校之首的杏园楼食堂内配备手扶式电梯、半自动洗碗机等先进设施;新田径中心、沙滩排球场、灯光网球场、12米高的攀岩岩壁、游泳池等,更是让众多体育爱好者跃跃欲试。

  六、优美的校园环境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浙江师大坐落在山川秀绝、素有“江南邹鲁”、“文化之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北郊,远离喧嚣的闹市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相邻,与景色怡人的芙蓉峰相伴,距省会杭州仅1个半小时车程。校内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古朴沧桑的红楼,气势磅礴的艺术群楼,波光潋滟的初阳湖,花香鸟语的叠翠园,以及散发着幽幽书香的郁林……

  七、独特的校园文化

  师大的求学生活是充实忙碌、诗情画意、激情昂扬的。面对着具有全国影响力并富有师大特色的“节文化”、“生存训练文化”、“社团创新文化”、“研究性学习文化”、“服务学习文化”等品牌活动,面对着大学生电影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师范技能节、创业文化节、社会生存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面对220多个学生社团,会员总数9000余人,面对学术讲座、学生课题申报、创业计划大赛、论文大赛等各类学术科技活动,每位学子都将拥有探求学术、陶冶情操、拓展能力、提升素质的机会和空间。

  八、开放的办学体制

  作为教育部四大教育援外基地之一,1996年以来,浙江师大一直致力于教育援非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具有招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资格,并在乌克兰、喀麦隆建立孔子学院。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乌克兰、喀麦隆、澳大利亚等40余个国家的92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要组织80余名学生赴国外留学。

  九、自强的师大精神

  从1956年到2009年,浙江师大两迁校址,三度拆并,四易其名,几代人砥砺耕耘、自强不息,终于在昔日的黄土地上发展成为一所花园式的现代化大学。曾经的荒凉、贫瘠,曾经的艰辛、奋斗,曾经的赤诚、奉献,汇聚成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与美,凝铸成一种博大、坚厚、深沉的黄土精魂,深深铭刻在一代代师大人的心中。在师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还将成就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十、灿烂的学子前程

  作为浙江省教师教育的龙头、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近年来,我校全面实施质量立校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20万各级各类人才,涌现了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2年度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2007年度中科院唯一个人杰出成就奖得主杨学明,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郁国樑、陈志敏等一大批学术精英;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的50%、在职特级教师中的45%是我校校友。

  选择浙江师大 成就美好未来

  咨询电话:(0579)82282245 传真:(0579)82282335 招生网址: http://zs.zjnu.edu.cn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2009高校报考指南 F0038 2009年
招生政策新变化
2009-6-1 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6;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7;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8;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9;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20;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05;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03;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0;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1;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07;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08;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3;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04;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06;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4;浙江日报f00382009-06-01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