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F0002版:2009高校报考指南
3  4  
PDF 版
· 填报志愿
专家给你要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填报志愿
专家给你要诀

  填报志愿

  专家给你要诀

  今年,是我省高校招生实行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对于考生来说,填报志愿是继高考之后的又一次考验,志愿填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录取结果。因为高考和录取进程都有重大变革,考生如何正确把握政策,找准定位,对科学合理填报志愿尤显重要。本刊特别邀请了省内高校资深的招生专家,给予考生正确解读政策、科学填报志愿的指导。

  理性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大学和专业

  常有考生询问:我高考成绩是多少,能报哪个好大学?能填什么好专业?考生和家长都认为,用足考分,选个好大学、好专业,今后就有好前途。的确,在现实社会中不同行业的职业发展机会大相径庭。因此,众多考生和家长都意识到选对高校和专业与高考得高分同等重要。

  然而,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选择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据“智联招聘网”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近60%的考生是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见或服从调剂进入所学专业,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有50%的学生将另选专业。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理性分析,用好志愿填报的各项政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大学和专业呢?

  首先,考生和家长不要只盯着热门专业,要尽可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理想、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到专业机构做一份职业倾向测量。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专业或大类。同时,不能抱着“不浪费”每1分高考分数的想法,认为录取分数高的高校一定比录取分数低的高校好,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比录取分数低的专业好。其实,每年高校及其各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低与当年的录取人数及报考情况等因素相关,并不客观地表达对高校与专业的评价,更无法体现是否合适考生自身的发展要求。这时,理性的做法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其次,考生和家长要充分了解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主干课程、就业前景,切忌望文生义想当然,或是道听途说,盲目跟风。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科学”,而是现代地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毕业生属于IT人才。这方面,考生和家长可以到各高校的招生网站及相关院系网站了解情况,也可向各高校相关院系的负责本科教学与培养的老师请教,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国内各高校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供填报志愿时参考。

  最后,考生和家长还要多了解当今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急需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而那些局限于单一专业培养的学生发展前景将十分有限。这使考生即使录取在一个热门专业,也不一定能保证会有光明的职业前景。同时,不少高校推出大类招生,通过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交叉人才。以浙江大学为例,我校近年来就不断推进按大类招生与培养工作,今年更是将全校100多个本科专业,按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6个大类招和7个特殊培养专业招生。我校打通了大类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基础宽厚、重视学科交叉的培养。我校的工科试验班就涵盖了信息、电气、计算机、材料、化工、高分子、机械、能源、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28个专业。填报志愿时,考生只要选择大的方向,进校后再通过对基础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的学习,了解不同学科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长,确认主修专业。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一个更加人性化的选择专业与自身个性发展的机会,还让学生拥有更多交叉学习的平台和复合型学习的渠道,学生的接触面多了,视野开阔了,就更有可能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总之,选择高校与专业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种成才方式,一种成长理念。考生们应尽量选择那些能给自身以更多学习自主权和未来选择权的高校。

  本科平行志愿填报“三步曲”

  根据对近年来我省高考志愿填报及录取情况的初步分析研究,结合2009年新课改高考的特点,归纳出三步填好高考志愿的简便实用方法,供考生及家长参考。

  第一步:快速筛选出与自己分数“门当户对”的院校。

  主要办法有:

  1.自力更生。(1)根据考试院提供的成绩单,计算出自己的高考成绩与今年该批次省控线的差值,用ME表示;(2)求出各院校的录取最高分、最低分与省控线之间的差值(分别用MAX、MIN表示);(3)用“MIN≤ME≤MAX”的规则(或放大为MIN-10≤ME≤MAX+10、或缩小为MIN-10≤ME≤MIN+10)筛选与自己“门当户对”的院校,一般控制在20~30所高校左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第二类考生,由于今年的第二批包括了往年的二本和三本,因此,在计算MAX、MIN值时,省控线应采用原来的三本线为参考依据,并需进行适当的修正:经济发达地区的原三本院校适当上浮10~30分,边远地区的原二本院校适当下浮10~30分。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独立学院和校本部在招生时是两个不同代码的学校,需要分开填报。

  2.借风使船。把自己成绩单交给班主任或者高校招办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忙筛选出与自己“门当户对”的院校。

  第二步:稳速挑出自己喜欢的10所高校。

  在第一步筛选出来的20~30所“门当户对”院校中,综合考虑地域、学校社会声誉、办学特色及其与自己兴趣相关性、教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率等因素(可查阅各高校网站或浙江省教育厅网站公布的数据),挑出10所左右自己喜欢的院校。

  第三步:精心排出A、B、C、D、E五个院校志愿。

  对第二步挑出的10所高校进行深入考察,主要办法有:

  1.听。在填报志愿前,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都会认真听取中学班主任和大学招生咨询老师的介绍。如果条件许可,应该尽可能多听一听大学应届毕业生或在校学生的感受。兼听则明,全方位的了解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2.看。在大学里,“大师”很重要,“大楼”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对理工科院校,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是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即便是法学等文科专业,也需要有“模拟法庭”等实验场所。建议广大考生尽量到准备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学校实地考察一次。

  3.问。考生要特别注意研读高校的招生章程。合理利用规则,可以扬长避短,增加录取机会。你还可以打电话、发邮件或者上门要求招办老师举例说明。

  根据考察结果,剔除不合适的高校,按策略排出5个平行志愿。计算机检索投档时是严格按A、B、C、D、E的顺序进行的,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志愿顺序。另外,鉴于我省各批平行志愿及征求志愿分别实行一轮投档,考虑到退档风险,如果没有把握被录取,则A、B、C志愿尽量不要填报投档比例高(如1:1.2)且无扩招可能的院校,否则一旦被退档,后面的志愿同时作废,十分可惜。

  知己知彼 科学填报志愿

  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好志愿填报技巧,规避志愿风险,增加录取机率,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平行志愿政策,明白录取规则所含风险

  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分数的作用,减少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平行志愿虽然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平行志愿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一: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根据浙江省的规定,“适当比例”的考生可能因为投档未录取而被退档、进入征求志愿的考生行列。

  风险二,自我定位不准带来的风险。虽然平行志愿为考生选择同一层次学校提供了机会,但如果学校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选择的都是同一层次的学校,就有可能所有投档均失败。

  风险三,不服从专业调剂带来退档风险。虽然投档进去了,但由于所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比较热门,没有拉开梯度,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学校只能退档。

  二、掌握院校录取原则,规避投档后的退档风险

  考生要注意了解相关心仪学校的招生章程,特别是章程中所规定的院校录取规则,防止因不了解具体政策而加大被退档的风险。在填报院校志愿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适当比例”的退档风险,通过专业服从、专业级差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规避。同时高分考生要积极关注相关高校的高分征求志愿计划,以加大被录取的机率。

  三、熟悉院校专业的基本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填报梯度

  考生平时要注意收集不同层次学校的基本信息,了解专业内涵,及早明确专业定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适当保持院校之间的梯度,在每一批次,不要都填报同一层次的学校。在填报专业志愿的时候也要注意梯度,以增加录取机会。同时考生还要了解院校特别是大学中目前逐渐增加的大类招生、转专业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措施,扩大自身选择面。

  四、专业志愿选择要以兴趣为主导,不盲目追求热门

  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要对自己充分了解。必须清楚认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了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专业,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目前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存在盲目攀比,追求热门的现象。笔者认为,专业的冷热只是一个阶段的现象。因此建议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一些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适应的特点。学生在打好基础、明确专业倾向后,可以在研究生阶段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

  另外,本地院校离家近、招生计划多,外地院校离家远、招生计划相对较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能抱着非本地院校不读的心态,眼睛只盯着本地,应综合考虑、内外兼顾。不能因注重院校地理位置,而忽略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2009高校报考指南 F0002 填报志愿
专家给你要诀
2009-6-1 浙江日报f00022009-06-0100019;浙江日报f00022009-06-0100018;浙江日报f00022009-06-0100010;浙江日报f00022009-06-0100008;浙江日报f00022009-06-0100005;浙江日报f00022009-06-0100004;浙江日报f00022009-06-0100014;浙江日报f00022009-06-01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