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一本农家日记中的历史痕迹
· 王增福和他的絮画艺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王增福和他的絮画艺术
■记者 斯信忠 通讯员 洪和胜 县报道组 朱汉多 文/摄
  走进仙居棉绵家纺有限公司5楼的“棉文化博览馆”展厅,有两处最引人注目,一处是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另一处就是本文要说的“絮画”艺术作品。

  该楼的主人公叫王增福,是公司的董事长,一位68岁的企业家。

  这是一幅命名为《梅鹊争春》的絮画。絮画,就是用棉絮作材料,染色后,粘贴起来成为各种画面的艺术。

  只见:耸峭的岩石上,一株老梅树伸展交错的树枝,如横空出世,展现雄姿;可爱的喜鹊有的蹲在梅枝上,窃窃私语。有的站立在岩石上,仰首高鸣,向天争春。配上老枝红花,画面显得更加秀丽脱俗,清新而富有韵味。这幅独特的画,就是用棉絮作的絮画。

  我国著名画家林之涵对王增福的絮画作了高度评价:用棉花创作出这样精美绝伦的画卷,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长相敦厚的王增福,说起絮画创作,如数家珍。

  灵感源于少时做弹被匠

  生在仙居城关的王增福,由于出身成份影响,上到初中一年级时,被学校拒绝,辍学在家。他迫于生计,16岁时开始偷学弹棉被技术,由于肯钻研,善吃苦,3年后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师傅。

  那时,人们床上的棉被,完全靠手工弹做,半天下来,浑身上下,就连头发也被棉絮沾上变成了白色。一次收工后的偶然抖动,触发了王增福的灵感。这天,他将身上的棉花抖落在桌子上,正要挥臂清扫时,突然他发现桌上有了一幅美丽的图案,聪颖的他顿时大喜过望,棉絮也能作画?

  有心的他,开始有空就琢磨絮画创作。一会儿在桌上“拼图”,一会又在地上用棉絮“作画”,经过钻研,几个月后,他能自如地将玫瑰花、山茶花及草本植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王增福兴奋之余,又不免不满足,这些絮画虽然很美,但由于棉花是白色的,成画后显得色彩单调,美感不够。于是,他想到把白棉花染色,加工成红、绿、黄等颜色,这样创作出来的画,效果就好多了,显得更耐看了。

  当时,仙居的农村有个习惯,嫁女时,就将弹棉匠请到家里,为女儿做新棉被当嫁妆。王增福创新地在新被上,将絮画加以粘贴,这样一来,增添了喜庆,在乡下特别受欢迎。

  王增福绞尽脑汁地构思创作絮画,以给新人惊喜。他先是从花鸟、虫草等小物件着手进行创作,后熟能生巧地创作出了大型山水画,有古朴的劲松等。有时,他还特意根据人们的喜好,送人的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画面创作,这些有“絮画”的棉被,成了抢手货。

  王增福的“弹被匠”名声传遍了台州,之后,他应一家供销社的盛邀,放下仙居的好生意,来到了临海,带徒授艺。临海那时是地区的所在地,各级领导往来多。当时有的领导送礼实在拿不出像样的物品当礼物,就用老王亲手做的贴上絮画的被子,作为礼物送出。这种显得实用、大方、又有艺术价值的棉被,同样受到收礼者的夸奖。而此时,老王就感到了极大的满足。

  以后,随着老王的名气渐大,他意识到单靠手工加工棉被,显得太原始,也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于是,他萌发了办厂的念头。

  在仙居乡下厂里,他搞产品研发,联系业务,里里外外一把手,忙得不可开交。即使在条件极差的环境里,有空他仍会钟情他的絮画创作,到山上观察各种树的生长样子,看天空鸟儿飞翔的雄姿。出差时,有空就往书店跑,购买有关书籍,吸收营养。一石一山,一树一枝,一禽一兽,都成为他创作絮画的源泉。正因为有了生活的积累,所以他的絮画创作题材广,生活气息浓,絮画作品也随着棉被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让絮画艺术登上大雅之堂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王增福也由一个小小的传统“弹被匠”,变成了现代大企业家,企业由乡下的作坊式小厂,变成了仙居市区的标志性高楼大厦。他发明的“棉绵天然如意功能被枕系列产品”,以比丝绵更柔软、蓬松度更好、生态环保而著称,被全国高科技健康产品市场发展委员会列为“健康选用产品”,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内瓦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质奖。

  业余时间,他对絮画作了反思,认为自已的絮画创作仍停留在“一般性创作,层次不高”的层面上。要想自成体系,就要创新,而不是单靠粘贴在棉被上。因为棉被外面要加一个被套,絮画被压后就没了立体感。而且加套后,再好的作品,也是“藏在深闺无人识”。他决心让絮画艺术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

  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不断探索实践。大胆借用国画、油画、剪纸等艺术,以扎、塑、贴等工艺手法,进行絮画创作。于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在他手中出笼。但他说,真正意义上的絮画艺术诞生,应是在2004年的10月。

  那年,他的首幅挂在大厅的絮画是这样的:一丛怒放的山茶花,倔强地从岩缝里“钻”出身姿,其花在与岩石斗奇争辉的同时,又相互衬托,相映成趣。

  著名画家章若桐曾在此画前流连忘返,不敢相信这是用棉絮作成的画。当他得知答案后,赞叹不已,连连称奇,说大开了眼界。他说:“王增福的絮画创作,为祖国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品种。”

  上海中国画院高级画师谢春彦慕名前来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深受鼓舞的王增福,此后的创作题材更丰富,创作手法更加成熟,花、草、树、鸟等动植物都是他的创作对象。他开始更加讲究着色,色彩的搭配,使絮画动静结合,明暗有致,虚实相嵌,细腻中见阳刚,粗犷中显阴柔,增加了立体感,使絮画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说来奇怪,通常我们把细小的棉絮分开,用手想按自己的意愿,摆放在一处特定的位置,显得很难,因为棉絮会粘在手中不听使唤。而同样是棉絮,到了王增福手中,却十分“听话”,他想放在何处,棉花就会随着他的手走。王增福说,他的作品由于纯粹是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的艺术品相比,或许稚拙了一点,但他的每一件絮画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王增福和他的絮画艺术 ■记者 斯信忠 通讯员 洪和胜 县报道组 朱汉多 文/摄 2009-5-22 48256F32002924A6482575B5002E2F27[A2-斯信忠≈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