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应急产业:防灾救灾的反思路径
· H1N1导致的酒精棉球紧俏
· 相关规划将有助于应急产业发展
· 应储备应急物资而非应急响应
· 个体自救是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个体自救是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有统计表明,发达国家事故致伤后的死亡率只有5%,而中国高达20%,其中交通事故致死率平均为27.3%,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究其原因,专家认为主要是民众缺乏自救能力,只能依赖救护车赶到现场救人,而这样受到道路通行的限制,延误了第一时间的救护机会。

  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康力迪公司向灾区捐赠了价值28万元的急救绷带和止血镇痛药。这种绷带和普通医用的不同,有自动粘合剂,一绕就粘住了,非医务人员操作起来也很方便,成为民众自救的有力手段。

  还有一个正面的例子。去年新疆库车的一辆大客车出了车祸,路过的自驾车队正好带了急救包,当场停车急救,而救护车直到40多分钟后才赶到现场。

  黄培荣说,事发后的第一时间急救相当于消防栓、小型灭火器。像碰到一些切割伤,到了医院后往往贻误救治时机。“如果配备了急救包,就不会有那么多伤者留下后遗症。”

  但是,我国公众一般将救助的任务都交给政府,这样政府的压力就特别大。相比之下,国外民众的家里、车上、办公室都会储备应急装备,一旦临时有事,公众有相当的自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替政府解决了防灾救灾物资储备的问题。

  据有关资料,遇到灾害后效率最高的救援方式是自救,自救存活率高达80%以上。我国民众不仅没有相应的物资储备,也缺少自救知识的培训,连人工呼吸也没培训过,绷带也没扎过。一旦有灾难发生,各种出自本能的不正确的自救行为都出现了。

  比如在地震中,有人就判断不了究竟应该往楼下跑还是往楼顶跑。灾难一来,大部分人只能是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援。

  为了改善公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康力迪正在与急救中心和红十字会等机构寻求合作,推出公益性的自救知识培训,尤其是工矿企业,应该由专业老师进行培训,并指定相应的兼职急救人员,以便在专业医疗机构赶到之前先行求助。

  2008年,上海市红十字会采购了16万套急救包,内含止血、包扎、消毒的小包,免费发给白领和一般公众,另有100万人因此参加了自救知识的地培训,并发放了救助员证。

  “公众自救能力的提高,将大大减少公众的伤亡,也让政府能够集中精力做那些一般公众做不了的大事。”董海波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个体自救是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2009-5-21 浙江日报000102009-05-21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