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被传染的“心理中毒”:
吉化职工病因追踪
· 数年前爆炸事故留下心理阴霾
· 心病还需心药医
· “群体性心因性疾病”
的发生机制
· 信任缺失与几个巧合因素叠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数年前爆炸事故留下心理阴霾
  “化纤厂的职工们,为什么会对康乃尔厂有这样的惧怕心理?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教授赵金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采访中,很多人都向记者强调一件事,他们说:“康乃尔公司所用的设备,就是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发生爆炸的双苯厂的设备。爆炸后,他们把厂子搬到这里来了!”

  2005年11月13日,吉林市一家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认定,爆炸的直接原因是“硝基苯精制岗位外操人员违反操作规程”。

  “11·13”爆炸事件,不仅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更让众多身处事发地的吉林市民对“苯胺生产企业”心有余悸。如今,“家跟前冒出个苯胺厂”,而且该厂全部建成后,还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苯胺生产企业之一”,化纤职工就有了忧虑与不安。

  据了解,“11·13”事件之后,发生爆炸事故的那家双苯厂苯胺生产项目被叫停,工人被分流。民营企业家宋治平经过几个月调研,决定投资13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苯胺的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原双苯厂的员工,也有一部分人改投康乃尔门下。

  “实际上,我们拿过来的,只是该双苯厂的苯胺生产项目,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这个项目销号。”康乃尔公司副总经理王大祥对记者强调,他们公司的“硬件设备都是新购置的,硝基苯装置是从德国购买的专利技术,采用绝热硝化反应,在工艺上与原来那个双苯厂不同”。

  但当地百姓并不相信。何况,即便只是“接手项目”,老百姓也难以接受。化纤集团生活区的一位居民对笔者说:“2005年那次爆炸后,我们都知道了苯胺生产事故的杀伤力,谁愿意守着一颗‘炸弹’过日子?”

  康乃尔的选址,距吉林化纤集团部分生产车间只一街之隔。化纤集团生活区内,住有本厂职工约5000人,加上家属,总计有两三万居民。2006年,知道这里“要建苯胺厂”后,居民们一起去吉林市经济开发区“反对”。

  “当时,这家工厂的老板和开发区工作人员对大伙儿说,厂子建成后,要把生活区的住户搬迁到市里。后来厂子开建了,搬迁的事儿却再没人提起。”一位王姓居民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数年前爆炸事故留下心理阴霾 2009-5-20 浙江日报000102009-05-20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