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心理情景剧的教师,基本上都来自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是近年来才出现在高校中的一个教育机构,其角色和作用,也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而显得日益重要。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李梅曾经担心,“独独一代”是否能有足够的合作能力,把一纸剧本变成完整的一台戏。她惊喜发现,每个人,哪怕是专门负责搬道具的学生,都在参与心理情景剧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杭师大中文系的大二学生史瑾就在暗自庆幸,如果不是初入校园就接触了心理情景剧,她对友谊的理解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深刻。
大一时,史瑾创作了剧本《祈祷的手》。丢勒和他的好朋友都很热爱绘画,但很贫穷。他们决定以抓阄的形式,由一个人工作,资助另一个人学画。多年以后,画家丢勒功成名就,想要回报无私的好友,无意间发现,好友当年写了两张“画画”的纸条让丢勒先抓!
这两张代表着珍贵友谊的纸条,史瑾和伙伴们想了很久,最终设计成用投影仪打在背景下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他们也希望,无论剧本中还是现实中的友谊,都能感染到台下的观众。
方婷也曾接到这样的反馈。不少辅导员老师都发现,心理情景剧推广开来后,班级氛围变了——“独行侠”少了,欢声笑语多了;寝室矛盾少了,坦诚交流多了;“人人都想当主角”,变成了“选合适的人当主角”,即使跑龙套,也要全心投入。
“几十个人的团队,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需要彼此间的沟通和协作。你会发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悦纳自己、悦纳他人,忽然变得容易起来。”22年来一直在杭州师范大学参与“话剧节”组织工作的黄岳杰老师,最近几年成了学生心理情景剧的“非心理学专业指导老师”。
“我爱我”,“我爱我的生活”,这,并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