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杭举行
· 财政部发行黑滇浙地方债
· 我省援建青川项目进展顺利
· 公众无需囤积
· 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
11日开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嘉兴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纪事

本报记者  王国锋
  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嘉兴响亮地提出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围绕这一目标,嘉兴市大胆创新,推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打破城乡壁垒,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路。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享受着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和待遇。

  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硬指标。去年,嘉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538元,增幅13.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5:1,远远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康实现度达81.8,列全省第二。

  嘉兴农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不足6%,农民收入缘何如此之高?细分其构成,八成多来自非农产业。这是因为,嘉兴通过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产业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为载体,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农民成了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收入自然就高。

  秀洲区洪合镇的陈光英已从农民转变成一家家庭羊毛衫加工点的业主。3年前,他参加了镇里组织的织机技能培训,先后购买了6台电脑横机,生产加工羊毛衫,月收入4000多元。他的变化,得益于嘉兴市实施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为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嘉兴市把农民培训列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采取发放“培训券”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为保障农民充分就业,嘉兴市开展了充分就业村试点,目前开展创建的村达197个。同时,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嘉兴市劳动年龄段农民的就业率高达90%左右。

  农民进城务工的种种“樊篱”也加快拆除。作为全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嘉兴市4年前就实行了城乡“就业政策、招聘市场、服务制度、用工管理、社保体系”五统一,果断取消使用农村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性政策,营造城乡统一的就业新格局。

  转移农民需要有产业支撑。嘉兴通过大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形成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四大产业群,其中总量超50亿元的特色产业达15个,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据统计,嘉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从2005年的73%上升至82%。

  农民生活加速向市民“靠拢”

  让嘉兴农民更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像城市居民一样,开始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幼有所学等多种权益。

  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覆盖。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新要求,嘉兴市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做好千家万户都想办、一家一户办不了、每家每户都受益的事——

  比如说路。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实现“双百”目标,公交行政村通达率达100%。如今,城乡公交车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站点,使城乡居民真正享受到零距离换乘。

  再比如说水。随着自来水管网的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了70%,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用上洁净水。

  还有河道清理、村庄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许多村庄的面貌为此焕然一新。南湖区余新镇的张荣耀开心地说,垃圾有人管了,进城有公交了,休闲活动的场所也有了着落。我们这儿虽比不上城里热闹,但城里许多好的东西村里都有了。

  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也加快向农村延伸、辐射。率先建立起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民医保”,全市参保率达97.5%,且人均筹资水平、年门诊结报率、住院结报率等均列全省第一;

  率先实现“全民社保”,使城乡居民应保尽保,纳入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目前已有23.4万农民参加保险;

  还有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中符合条件的均纳入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8%……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让城乡各种要素自由流动

  嘉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当地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凡是限制城乡要素流动和造成城乡不平等的政策,都属革新对象。

  眼下,一个名为“两分两换”的创新性改革正在嘉兴9个镇(街道)试点。其运作模式是: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换租换保障,以期达到土地集约节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向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各种形式流转土地面积100万亩以上,50%左右的农田实现规模集约经营,同时为全市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拓展空间。

  “两分两换”农民得到了什么?南湖区余新镇明星村的蔡天福一脸的开心:按照两层楼农房的实际面积,他在镇上选择了两套总面积相等的公寓房,一套自己住,另一套出租;13亩田地以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流转给该镇的渔里开发有限公司,由其对外招商搞农业开发,租金每3年递增10%。如果流转期超过10年,蔡天福和家人还可享受一项政策——可按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城镇居民的缴费标准和待遇参保。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业问题该如何解决?各个试点镇结合实际采取了不同方法。余新镇的做法是,给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生活补贴,负责推荐“4050”人员每年每人到农业项目做工不少于100天,每天工资30元。

  “两分两换”试点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嘉善县姚庄镇规划入住500户居民的首期住宅区,仅两天就吸引950户农户报名。“农民心里都有一本账。”镇党委书记顾林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户农户住宅置换前平均估价为18.1万元,换成镇公寓房后市值约50万元,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

  算完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通过宅基地置换,9个试点镇(街道)的土地节约率都在50%以上,既可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因农居点过于分散造成的公共服务投入大、利用率低等现状,又可以解决嘉兴发展中的土地要素制约瓶颈,拓展了工业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在明星村,农民流转出来的5249亩土地正在对外招商,已有5家企业进驻搞农业开发。

  户籍管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之分,取而代之的是有地居民和无地居民,有地居民土地被全部征用或全部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和无地居民一样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成立嘉兴城乡建设委员会,对全市范围内的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进行统筹规划,能共享的都将共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的其他几项改革也正在有序展开。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唱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这出“大合唱”,一定能早日跨越城乡二元这道“鸿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本报记者  王国锋 2009-5-9 48256F32002924A6482575A60012BD3B[A2-王国锋≈B1-郑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