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F0034版:典藏浙江·改革
3  4  
PDF 版
· 一个人和一个市场的机缘
· 一个市场
对一代人的塑造
· 一种机制对一个城市的推力
· 琳琅满目的
义乌国际贸易城摊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人和一个市场的机缘
  1982年盛夏,一名妇女突然闯进义乌县委书记办公室。在一连串的责问声中,县委书记才逐渐听明白:她摆放在稠城镇街头的一个货摊被当时的市管会没收了。她说,她没有工作,丈夫的工资养不活她一家,如果不把货摊还给她,不让她摆摊,她就不走了,要县委给她饭吃。县委书记只有好言相劝,容他调查调查后再给她答复。

  这位县委书记就是谢高华,这名“要县委给她饭吃”的妇女叫冯爱倩。这是义乌市场史上著名的“吵架事件”,就在这次事件的两个月后,义乌县委在谢高华的提议下,决定开放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进城摆摊,而与谢高华吵过架的冯爱倩,拿到了小商品市场的第一号经营执照。此时,谢高华担任义乌县委书记还不到半年。

  我在衢州采访到谢高华时,距义乌县委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定已整整过去了10年。与当年果断提议开放商场的胆识和魄力形成反差的是,谢高华是个小个子,精干巴瘦的,一口被烟草熏黄了的牙齿已经有些疏落,咋一看,更像是个老农民,惟有在与他的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方知他是一个有丰富经验和能力的领导干部。

  对当年力排众议、决意开放小商品市场,谢高华反复强调两点:一是义乌人有经商的传统,这是市场基础;二是老百姓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义乌人多地少,人均只有几分耕地,农民根本养不活自己,很想在土地以外获得一些收入。

  义乌盛产蔗糖,一些比较活络的义乌人把自产的蔗糖加工成糖饼、姜糖,再配些针头线脑、钮扣发夹之类小商品,手摇拨浪鼓,走村串巷用以换回鸡鸭毛和各种废旧物品,赚取差价,人们称他们为“敲糖佬”。有一天,来自廿三里、福田的十几个“敲糖佬”在县城的县前街歇下了肩头的货担,设摊经营。没想到,他们的这一歇,竟“歇”出了一个市场,很快就有各地的货郎往这里集聚。但在很长时间里,这个市场是非法的,这也是冯爱倩的货摊被没收的缘由。

  “义乌农民的这种经商传统和致富愿望,就是生产力。”谢高华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认识有偏差,把这些都当作落后、腐朽的东西,加以压制和批判,其实是最应该珍惜和鼓励的。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运用我们的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胆子大了,底气就足了,我们就敢于开放市场。”

  这是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同时也是被一个最朴素的人首先悟到。对于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所释放出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更改变了义乌及其周边区域所有人的命运。现在,在义乌成年人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谢高华的,“谢书记”是义乌人对他的一直称呼。为表达对谢书记的感激,义乌市民几次动议给他塑像,但都被他坚决地阻止了。但“谢书记”将永远烙在义乌的市场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典藏浙江·改革 F0034 一个人和一个市场的机缘 2009-5-9 浙江日报f00342009-05-09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