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义乌,不能不说到市场;来到义乌,你就置身于市场。义乌的市场,现在已演变成市场的义乌——在这里,市场无处不在,这只“无形的手”在拨动着这座城市的心脏。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但无论市场规模多大、人流多密集、货物多充裕,它只是个平台,而真正起作用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比较早地悟到这一市场机巧,并拿来实践于各项改革的是毛光烈。
1992年,我们采访毛光烈时,他担任义乌市市长。在这之前的1991年8月,他主持过一次史无前列的拍卖会,拍卖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按城市规划限定土地用途,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竞标,出价最高者获得使用权。这在现在是必须的,在当时却是开了浙江省先河,震动全国。他们的这一改革尝试,为我国的城市化找到了一条最快捷的发展路径,直到现在,我国各地城市的建设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级差地租的收益。义乌是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也是这一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市场发展促进周边土地增值,土地出让金又用来市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两者交互作用,良性循环。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义乌的城区面积从1991年不到6平方公里迅速扩张到现在的60平方公里,常年承载的外来人口就有100多万。
第二个大手笔是改革联托运市场。随着义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物流汹涌,商品进出的运输业务成了让人垂涎的大蛋糕。但当时的联托运被少数几个人垄断,运价高、服务差、周转慢,这无形中抬高了交易成本,甚至影响到了市场信誉。为此,毛光烈下决心整顿联托运市场:开放所有营运线路,规范运价,投标经营。这一改革触犯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阻力很大,毛光烈因此收到不少恐吓电话和恐吓信,但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义乌联托运市场很快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可以说,今天义乌连接国内300多个城市和港口、水陆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就发端于这一次的联托运市场整顿。
毛光烈还有个杰作:最先把市场机制引入国企改革。义乌原来有家造纸厂,在县城北面,靠近义乌江,连年亏损,政府几次救治都没有起色,而且还是义乌的一个污染源,但它是国有企业,在当时是不允许破产的。“不计成本,死马当活马医,这不符合市场规律。”1993年8月,毛光烈着手对它实施改革:先是终止这家企业,然后对厂区的土地资源进行挂牌拍卖,再用土地出让金创办了一家彩印包装厂。经过这么一番腾挪,污染源没了,断头路通了,职工重新有了岗位,企业由亏变盈,各方得益,皆大欢喜。我据此采写的报道《市场不相信眼泪——义乌造纸厂终止的前前后后》,被评上省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
悟到了市场真谛,这只“无形的手”就会这样永不停歇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