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强劲,月均增幅达到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逆势上扬”的消息尤如初绽的迎春花,给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人们带来了丝丝暖意。文化产业这种独步大气候的发展景象,似乎也印证了这样一条规律: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往往成就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的一个有趣现象:当经济不景气时,美国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买不起高昂价格商品的广大“工薪层”女性,选择口红来“画龙点睛”,也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似乎也得益于经济危机中的“口红效应”。使得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不仅没随着经济下滑而萎缩,反而体现出反经济周期的功能。
机遇从来都属于有准备的头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深陷危机泥沼,而美国却趁此占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将文化产业立为本国21世纪的基本方针政策,实现了从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向“自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飞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这也证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我国文化产业已积蓄了发展的能量。与早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今天的文化早已不再是招商引资的一个媒介,不再是服务于经济的配角,不再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是真正登台唱主角了。
此外,“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登台唱戏到唱出好戏,还需要漫长的积累与历练。同文化产业大国、强国相比,不考虑其对外辐射的文化影响力,单就产业规模和产值而言,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一个支柱,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持续不断地创新,包括产品、管理、形象、营销、网络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等等。而实现这些,并非一日之功。
应该看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色彩斑斓的文化史,其中有太多的价值等待我们去发掘,有太多的魅力等待我们去发现,又有太多的机会等待我们用新思维去把握。其实,社会进步到了今天,文化产业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经济本身,也超越了文化本身。从一定程度上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文化竞争,其终极竞争也是文化竞争。文化软实力已不仅仅是挂在嘴上的谈资,而是一种逐步壮大起来的真实力量,这种力量已成为另一个巨轮,驱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社会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走向深入,也折射了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巨大进步。然而,如何借助于今天的舞台,把握现实的机遇,在继承中创新,把文化这台大戏唱出味道、唱出水平、唱响世界,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下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