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重访五里亭的女儿们
· 我省律师行业举行现场会
· 一起来办“浙江日报·春天版”
· 服务,永无止境
· 推进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
· 浙商积极投资中部
· 尽早做好防蚊灭蚊准备
· 张海书法展30日在杭举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重访五里亭的女儿们
本报记者 洪加祥
  这是两位拾破烂老人与一群“孤儿”组成的特殊家庭的故事。解放前,仙居青年张洪斌逃难到金华。解放后,他在安地采石场当石匠,经常买些粮食接济从遂昌老家出来、靠帮人洗衣服谋生的楼小英。3年自然灾害期间,两人相依为命,结为夫妇,住在破败的五里亭,以拾荒为生,先后收养近20名被父母抛弃的婴儿。

  1987年12月30日,本报记者首先报道了发生在五里亭的传奇故事。22年来,这个爱心故事感动着无数读者,当地政府想方设法帮助这户特殊的困难人家,社会上的爱心行动至今仍在延续。在新中国温暖的大家庭里,五里亭的女儿张美仙、张晶晶、张菊菊、方方、圆圆得以健康成长,母亲楼小英也安享晚年。

  如今,五里亭的女儿们相继走出五里亭,她们生活、工作的近况如何?最近,记者来到五里亭,紧挨铁道的山坡边有幢小楼,这是1996年金华市政府兴建的新“五里亭”。袅袅炊烟从小楼升起,一缕暖意从记者心头奔涌而出。

  张美仙:一生难忘慈母恩

  阳光下,五里亭静悄悄的,只有刚从山东来的女儿张彩英在洗衣服。早晨起来,她发现母亲手心有点烫,忙向在太阳城开服装铺的张美仙打电话。美仙扔下电话,飞快地打的回来,用车拉着楼小英到医院挂吊针。

  记得22年前,女儿们想乘汽车,张洪斌老汉想了半天,拆了木箱,做成一个硕大的童车,让穿着破衣裳的晶晶、菊菊和美仙轮流坐着,那一刻的幸福笑容至今镌刻在记者脑海里。如今,美仙用出租车送87岁的母亲上医院,令记者欣慰不已。

  在记者记忆中,五里亭的女儿中,美仙最懂事。16岁时,她曾到砖瓦厂挑砖,想用赚来的钱为妹妹们交学费。五里亭出名后,许多全国各地的好心人想收留、帮助她,甚至有多名杭州军人和大学生写信给两老,愿意娶美仙为妻,但都被她拒绝了。当时,她说父母年迈,自己走了,两老怎么办?妹妹们怎么办?1990年,金华纺织厂招工,她报名参加,却没有身份证,厂里本来无法招她,但听说她是五里亭的女儿,厂里破例收下了她……

  1995年11月,74岁的父亲张洪斌因病去世,作为年长的女儿,美仙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挡车工工资不多,她把赚来的钱交给母亲,那些年,她一件新衣服也舍不得买。妹妹们正长身体,需要营养,她在厂里只吃些榨菜,把剩下的钱买成妹妹爱吃的食品送到学校去。厂里工友闻讯后,每天吃饭时,都有人事先为她买一碗菜……

  五里亭的故事感动了金华青年丁健。家境优越的丁健,不嫌美仙出身贫寒,愿帮助她照顾多病的母亲,还帮助她在太阳城开服装铺。2000年5月,美仙与丁健在金华结婚。那天,美仙一早把母亲接进城,让化妆师第一次给这位满脸皱纹的老媪化妆、抹口红。金华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都奔走相告:“美仙结婚了。”仿佛美仙是他们的女儿,大家都要庆贺一番。婚宴上,母亲说:“美仙,你有今天,得感谢所有的金华人,你结婚后,一辈子要记住大家的好。”

  尽管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户特殊家庭,但真情在她们心头流淌。美仙说:“我永远是五里亭的女儿,每天生活在社会的关爱下,我很幸福。”

  张菊菊:真心回报社会

  从军分区招待所请了半小时假,菊菊穿一身服务员装,急忙赶回五里亭。与22年前那个坐在童车上呆望同龄孩子蹦蹦跳跳上学的7岁女孩相比,如今的菊菊身高165厘米,长得非常标致。

  哥哥富田把母亲楼小英接了回来。菊菊上前抱住母亲,轻轻将她放在床上,打了吊针的母亲静静地躺在床上。菊菊说:“自从父亲去世,我们姐妹走出五里亭前相约,每月要拿出300元钱来,抚养母亲。现在母亲生病,我们招之即来。”

  22年前,曾有人说:五里亭这些女孩如不被两老救起,肯定会冻死在街头;如果没有社会关爱,她们上不了学,长大后也会成为社会的“废品”。

  其实,张洪斌老汉也想到了这一层意思。所以,他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能读上书,不让她们成社会的包袱。1988年3月,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美秀送书包到五里亭,接着,五星小学校长上门接菊菊、晶晶上学。看到凉亭实在破败,无法挡风雨,金华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捐款,甚至拉来红砖,在四面通风的五里亭砌起砖墙。在金华市委过问下,婺城区公安分局帮助两老找到户籍资料,并与孩子们一起上好了户口,有关部门以低保形式帮助两老解决了养老问题。

  6年后,菊菊、晶晶小学毕业,但充满爱心的金华人并没有忘记她们,伸出援手送她们上中学。

  走出五里亭后,菊菊经常想到的是,如何报效国家和社会。父亲去世时,菊菊初中刚毕业,许多好心人想资助她一直上到大学,但菊菊觉得自己长大了,不能再让多病的母亲劳累,也不应靠好心人的资助生活,至少要自食其力。于是,她在东孝街道卖爆米花,后设摊卖水果,最后来到宾馆做客房服务员。菊菊说:“面对每位来宾,我都以感恩的心,微笑服务。大家还选我当了中层干部。”

  仙桥农村的油漆工邵贵新,欣赏菊菊做人做事的认真劲儿,愿与她一起抚养五里亭老人。2002年5月,两人在农村结婚,女儿邵雁群现已6岁了。坐在外婆床上,邵雁群第一次听说自己的妈妈是外婆捡来的,便懂事地亲着外婆的脸说:“今后,我更要对外婆好了。”

  泪水从记者眼中夺眶而出。记者第一次见到的菊菊,也如邵雁群一般大。22年过去,这些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女孩,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下,在两老的悉心抚养下,与共和国其他同龄人一样,成家立业,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张晶晶:远在南京创业忙

  去年正月初十,杭州小伙子骆华锋用4辆轿车,将五里亭最漂亮的张晶晶娶走。

  除了方方和圆圆,被当年河南许昌两位退伍军人领走,晶晶是五里亭女儿中走得较远的一个。一年来,骆华锋在南京做防火门生意,晶晶跟着他在当地一家酒店推销酒水。    

  今年清明节,他们婚后首次回五里亭,给父亲上坟。见母亲病得挺重,晶晶责备自己不该走得那么远。对此,骆华锋表态,既然自己已成为五里亭人家的一员,应当尽一份孝心。两人决定,筹足钱后,回金华办一家卷帘厂,这样便能天天照顾母亲了。

  晶晶抚摸着母亲发烫的脸说:“当年,父亲从‘市一百’垃圾箱捡回了我。那是一个大雪天,父亲脱下破大衣,包着我一路小跑回到五里亭。”回忆起这些,张晶晶说:“我庆幸遇上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庆幸后来又在社会上遇上那么多的好心人。今后,我要加倍努力工作,报效社会。”

  记者得知,方方、圆圆在河南养父母那儿也很幸福,一个正在上大学,一个中专毕业后,已走上工作岗位……听到这些,晶晶说:“希望方方、圆圆能回金华一趟。毕竟楼小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也是我们永远的母亲,不能忘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重访五里亭的女儿们 本报记者 洪加祥 2009-4-27 浙江日报000022009-04-2700006;48256F32002924A6482575A00053B6C9[A1-洪加祥≈B1-蒋一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