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城西的蒋先生最近有烦心事。六岁的儿子九月份要上小学了,他的房子买在名仕家园,离家不远的竞舟路上就是求是小学,但这不是求是小学的本校区,而是竞舟校区。对此,蒋先生心里不是很踏实。“总觉得分校没有本部好。”于是,从三月份开始,他便四处打听哪一所学校才算是求是教育集团中的好学校。
一个教育集团内部的成员学校之间,关系究竟如何?带着家长的疑惑,记者走访了杭州市教育局和部分学校。
形式多样
集团化比例已很高
“通过名校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使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杭州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谈起了名校集团化的初衷。
目前,杭州各地组建了121个教育集团。在主城区,约1/4的幼儿园和3/5的中小学实施集团化办学,受益面分别超过1/3和1/2。
“对家长而言,大家最关心的是,教育集团内的不同校区有哪些差异?”
“不同类型的教育集团,学校之间差异也不同。”针对记者的问题,工作人员解释。
就发起主体及其运行机制而言,杭州目前主要有四大集团化办学模式:核心连锁式办学、合作共同体式办学、高校及教科研单位领衔式办学和企业助资式办学。相应的,教育集团内部成员学校之间也有多种合作模式,比如“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民办校”等等。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中核心连锁式集团之间的学校关系最紧密,差异最小。集团内的教育资源由总校长统筹调配,可以灵活配置。不同校区之间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研成果等保持一致。”要说区别,主要差异在于校园场地大小和生源质量。
以西湖区的求是小学为例,它目前分求是、竞舟和星洲三个校区,组成一个求是集团。三个校区教师的评估考核、奖金福利全部一致,而且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在不同校区之间流动。不同之处在于,求是校区是老校区,名气最大,生源质量也不错,但学校场地较小。竞舟和星洲校区开办之初,生源一度受制于城郊结合部的现实,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而随着城西入住人群的改变,这两个校区的生源状况也得到了改善。新校区最大的优势就是校园活动场地大,硬件设施先进。
也有的集团,为了更好地均衡校区间的差异,在不同校区之间以年级为依据重新设置。比如下城区的东园教育集团,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集团的树园校区,而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则在东园校区。
“合作共同体办学则是松散型。这类教育集团内,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校与校之间进行平等的合作。”工作人员说。
比如,杭州二中向滨江区的江南实验学校输出品牌、理念以及一定的教学力量,带动了江南实验学校的发展。但两校之间在合作的同时又保持着人、财、物、事的相对独立。江干区的采荷二小、采荷三小也是同一集团内不同法人的学校,但集团通过新的管理手段,尽量保障两所学校在集团内能比翼齐飞。
统一试卷
不同学校同一教学标准
“有一次,一位老师问,能不能给竞舟校区的孩子出一份难度稍低的试卷,或者出两张试卷。”曾任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现为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的黄建明回忆求是竞舟校区新开办时的情景。在浙江大学附属小学——求是小学接管竞舟校区之初,由于学生大都来自附近骆家庄地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而且他们的数学教材跟老校区附小的教材不同。面对这一现实,有教师提出了以上建议。
“难道竞舟校区的学生永远比附小的孩子差吗?如果通过你们的努力,每年缩小五个百分点,六年之后你们学生不也可以超过附小的学生吗?”
这位教师红着脸回去了,从此再没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校区不同,但教学标准只有一个。竞舟校区的教师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钻研业务。
“消除市民的‘本部’意识,不是靠说教,而是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本部与分校一个样。”这成为了教育集团负责人的不懈追求。
“集团内的教师大多都签了目标责任书。”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的摊子大了,初来乍到的老师太多,学校许多传统做法,光靠几个老教师的口耳相传,已经无法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不同校区之间用同一标准,老师的责任心很重要。
在东园教育集团校长办公室里,劳小敏谈到了文化重构与引领是厚植学校创业的软实力。“当教师理解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将会正确地处理好涉及学校工作的各类关系。”劳小敏觉得,学校文化其实也是精神标杆,不管校区再多、再分散,只要坚持这些理念,就能凝聚人心,形成力量。
优秀教师
分散到各校当骨干
一个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一年的见习期刚满,被提到了学校教导主任的岗位;当了三年的教导主任,选拔为校长助理;过了一年,被提为集团副总校长。
这位大学生是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周华松。很多人对此奇怪不已:为何他才入校门就势头强劲?
“集团化办学给了我一个成长的天地。”周华松感慨。
西湖区实施名校集团化学校的教师们,每年暑假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可以提出到集团内自己所喜欢的学校去任教。很多教师很珍惜这次机会,这也许会给自己带来一个新的成长空间。
“以前没想过当中层干部,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到了我的身边。学校举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不分校区,不分学科,集团内打通,选拔、任命优秀教师担任中层干部。”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的教师钱钧对此深有体会,他第二轮中层干部竞聘中获得成功,开始担任分校的办公室主任,一年后提拔到本校担任集团办公室主任。
“过浓过稠的血液并不利于健康与活力焕发。”一位教育专家比喻。一个学校里集中了太多的优秀教师,会阻碍教师发展空间。“如果将优秀的师资分摊到其他成员学校,在带动其他老师的同时,也能增加教师个人的积极性,孩子也受益匪浅。”
强调特色
集团可以是个百花园
不同校区之间的特色教育,是名校集团化强调教育公平基础上的因材施教。
“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的树园校区,我们发展了儿童诗社团;以高年级学生为主的东园校区,我们重点发展学生的水墨画、科技、田径等社团。”劳小敏觉得,东园教育集团在理念一致、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不同校区更需要弘扬特色。
“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是关键。”这位从事教学工作三十余年的老校长,得意地给记者展示自己学生的水墨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优质教育应当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发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将各校的特色资源加以整合,其效应是否会更大?目前,下城区正在进行杭州市第一个联盟式特色教育集团的办学探索。这个教育集团打的是特色牌,其特色是“琴球书画”,其集团的实质是艺术联盟。刀茅巷小学的特色是口琴,该校的口琴已达到“生生会吹奏”的程度。与之相似,羽毛球是文龙巷小学的特色,书法是永天实验小学的特色,绘画是天水小学的特色。同时这四所学校的困难也是相似的:规模太小,难以发展。共同的困难使四所学校走到了一起,联盟因此诞生。
终极目标
就近入学变为首要选择
到底应该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我们再回到家长的疑问上来。
“无论是学校的本部还是分校区,或者一个集团内的不同学校,大家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办学质量,使孩子们有机会接受相对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关键要选择孩子适合的学校。”在走访了教育部门和学校后,记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当儿子还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们就想着让孩子上名校,我们还贷款买了名校的学区房。”一位年轻妈妈回想起三年前的择校行动。“可是那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主动放弃了名校。父亲心脏突然出现了问题,并动了一次大手术。半年时间里,全家人都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而我更强烈地意识到,健康对每个人是多么的重要。”
“偏偏儿子的体质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只要稍微一激动便会满头大汗,一上体育课,身上就像被淋过雨似的。如果不及时换衣服便会着凉感冒。”
去年,这位年轻妈妈理智地把孩子送到了一所离自己和父母家都比较近的学校,那是某名校的分校区。“平时我们夫妻的工作都很忙,离家近能把孩子照顾得更好,也能让孩子少生病。”
公共教育资源要公平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新杭州人”的遽增,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在新形势下依然突出,杭州的“择校热”并没有彻底缓解。
“即便办学质量都得到了提升,‘择校’现象也会因学校特色等因素长期存在。当前各地的‘择校热’存在明显的‘应试教育’与‘一窝蜂’倾向。”
一位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公平不是一味的“同一尺度的公平”,更应该强调“多元尺度的公平”。对个体的教育权和个性能力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家长而言,重要的是清楚孩子的个性,呵护孩子的兴趣,理性定位孩子成长现状,综合分析孩子发展需求,这才是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关键。”
有人建议,我们在探索教育资源公平化的过程中可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比如,美国就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学校选择制度,实行了特许学校、教育券制、开放招生制度、磁石学校、家庭学校和教育税收减免等形式。
与此同时,美国各州的特许学校为一部分特殊群体儿童提供了均等受教育的机会。有相当一部分特许学校是专门为了在传统中小学受到不公正待遇或需要特别帮助的特殊学生群体服务的,特许学校为他们提供了重新选择学校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他们在受教育权上所处的不公平地位。
“能否把择校纳入规范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更高层次促进教育公平的学校选择制度。”有专家认为,“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公平进程中的里程碑。但仅仅停留在这同一尺度的公平上是不够的,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考虑教育选择权这一更高层次公平的保障。”
“我国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还不够公开、透明,家长难以获得真实的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不利于家长为其子女择校作出明智的决策。”有人建议,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