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祝贺浙江日报创刊60周年
3  4  
PDF 版
· 新的跨越——看衢州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的跨越——看衢州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保增长 抓转型 重民生 促稳定

  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仔细分析,这场危机对于粗放发展模式是一次真正的危机,对于经济转型升级则是一次真正的机遇,形成了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难得的倒逼机制。只要我们应对、把握得当,完全可以化“危”为“机”,在推进转型升级方面有所作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新

  的跨越

  ——看衢州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近几年,是衢州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

  自2003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连续6年实现30%以上的高增速,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还只有130.4亿元,经连续6年一步紧接一步的大跳跃,2008年达到768.8亿元。去年全市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31亿元。

  据省统计局核算,2008年度衢州市生产总值为58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0%,增幅比全省高2.9个百分点,在全省十一个市中,继续保持第二位水平。全市实现人均GDP2336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合3360美元,这标志着衢州开始步入现代化的门槛。

  近几年,是衢州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几年!

  这主要体现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三大民生上。去年新增就业2.68万人,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社会保障扩面,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3.67万人和4.1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72万人,实现所有统筹区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2.5%,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社会安全改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继续下降。

  这种又好又快的发展格局,受益于衢州市委、市政府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受益于衢州市对转型升级见事早、决心大、措施有力。特别是近年来,衢州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工业的转型升级作为第一位的战略、第一位的目标和第一位的任务探索和实践,以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推进区域的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实践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之路。

  导向:高端化

  衢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方向明确:坚持以高端化为导向,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产业升级占领产业链高端环节,已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当前经济运行中许多突出矛盾和困难,从根本上看,是产业、产品低端带来的结果,因此以推进高端化为导向的转型升级尤为迫切。衢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了这一趋势,在去年7月提出了“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高端化的产业转型升级导向。

  遵循这个理念,结合衢州实际,2005年全面整合了产业发展规划(410产业规划),并开始实施严格的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严把项目入门关,从源头上优化提升产业质量;2007年实施了工业“五大提升工程”(产业集聚平台、产业龙头带动、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集约发展和产业服务环境提升工程);2008年,他们制定“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指导方针,出台了八个方面十多项重要措施,着力培育氟硅产业、装备制造业、区域特色产业“三大千亿板块”发展。

  努力产生了效果,尝到了甜头。

  产业层次明显提升。重化工比重达75%,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超700亿元。以氟硅产业为主导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光伏产业—信息材料”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氟硅产业基地之一,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中国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空气动力和掘进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占有全国60%以上市场;高档特种纸占领全国10%以上市场;还有高压输配电、消防器材、新型建材、金属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发展态势比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增幅,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 万多个,去年工业增幅达36%,产销率达97.3%,工业投资增幅25.4%,利润增长28.6%。

  龙头企业明显增加。培育了一批销售超100亿元、超50亿元、超10亿元、在全国行业领先乃至在国际同行业有一定地位的龙头企业。

  核心:科技和人才

  衢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核心突出:强化以科技和人才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把“借脑引智”和人才引进工作抓实抓好。

  一手抓“借脑引智”,一手抓人才引进。科技和人才,已成为衢州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强劲引擎。

  衢州连续6年与中科院联手举办“中国衢州工业科企洽谈会”,每年由企业提出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由以中科院为主的高校院所“对症下药”帮助解决,每年由高校院所提供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合作项目,供企业选择、对接、认购。到目前,衢州企业与高校院所已经签订了1132项技术合作协议,履约率达90%以上。他们积极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校(院)企联手共建了35家研发中心、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其中国家级研发中心有2个。

  企业技改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进口设备总量是2007年的5.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去年增长23%,专利授权量增长56.8%。一些高技术产品被国家重视,空间用太阳能硅片从“神五”开始一直用于国家卫星、飞船;去年国家有关部门又与衢州市的LED企业合作,着手研发“神八”的照明系统。开山集团自主开发的空气压缩机精密螺杆列入国家863计划,攻克了尖端技术,被誉为“空气动力中国芯”,打破了长期以来欧美企业垄断的局面。衢州企业的高密度互联线路板处于电子行业的最顶端,填补了浙江空白,全国只有3家企业能量产。

  在努力“借脑引智”的同时,衢州花大力气加大自身的人才储备、人才开发。去年,衢州出台实施了“四个一百”的人才政策,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衢创业的海内外领军型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100~3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免费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和100平方米的住房;项目投产后年地方税收首次超过100万元的,给予100万元奖励。这一人才政策推出以后,已经有1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携带项目前来报名,目前正由科技部帮助技术审核,将有一批人才和项目会在衢州落户,产生新的企业,并可能形成若干新产业。

  路径:与生态和谐发展

  衢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路径清晰:坚持可持续发展路径,坚定不移走工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互动共赢的转型升级之路。

  衢州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也绝不以停止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而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努力谋求经济与生态“双赢”。

  一手抓增量把关。他们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大力扶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产业,对环保、能耗不达标或不适合在衢州布局的项目,不管投入再大,效益再好,坚决予以拒绝。近三年来,衢州先后否决了280个、总投资达78亿元的项目。

  一手抓存量调整。他们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关闭了1万多个农村传统竹料腌塘及一批小型造纸企业,完成了“六小”行业整治,拆除了124条水泥机立窑;与央企合作,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面整合建材行业和消防器材等行业;钢铁生产行业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

  近三年来,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了4.9%、4.5%、4.1%。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出境水水质达标率从2004年的65%提高到去年的100%;大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水平天数从2004年的339天,提高到去年的356天;饮用水源合格率达100%,衢州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保障:优化发展环境

  衢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保障有力:加强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建设,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帮助企业闯关转型。

  一手抓战略性基础项目建设,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硬环境。从2005年开始,衢州全面实施“六大百亿工程”(百亿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百亿特色城市建设、百亿新农村建设、百亿交通能源建设、百亿文化力建设和百亿平安衢州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1260亿元总投资的80%。2006年开始谋划的总投资1000亿元的七大战略性基础项目,目前已全部进入国家计划盘子。今年,衢州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着力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即一批产业性项目、一批基础性项目、一批功能性项目。

  一手抓为企业减负、服务,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衢州先后停止和降低了170项行政事业性和服务经营性收费,建立龙头企业资金安全保障专项资金,出台了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下调等政策;推动政银、银企合作,开通金融服务110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绿色通道,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开展“百家部门结百企、创业创新三服务”活动,开通了“企业服务110”,全市所有机关部门全部对口联系到企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全市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达10多亿元。目前,全市企业总体运行平稳。

  衢州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跨越,有口皆碑。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在成绩面前保持头脑清醒。他们看到,衢州经济转型升级要实现又一个新跨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如企业的资金还是相当紧张,农民工回流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还很大等。但他们有信心、有决心,再难也不放松转型升级,保增长更要保质量。从今年开始,他们围绕转型升级,以推进现代产业集群为重点,全面启动新一轮产业规划(现代产业集群规划)、实施完善产业政策、打造产业技术支撑载体、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中国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十大举措,以转型升级战胜危机,并力争在危机之后的下一轮发展中占据主动、抢得先机。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祝贺浙江日报创刊60周年 00004 新的跨越——看衢州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2009-4-21 浙江日报000042009-04-2100006;浙江日报000042009-04-2100015;浙江日报000042009-04-2100027;浙江日报000042009-04-2100017;浙江日报000042009-04-2100016;浙江日报000042009-04-2100021;浙江日报000042009-04-21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