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电力局
电气化助水乡农村 小康
4月8日,笔者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再次回访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喜: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村道,由村内向村外延伸开去,村道旁,电杆整齐排列,导线如琴弦,弹奏着电力之歌,纺织厂、织机厂里传出欢快的进行曲……走进装修一新的农居,笔者看到了电热水器、有线电视,宽屏液晶、组合音响不再是什么奢侈品,电脑、宽带走进了书房,有的农户甚至还拥有了私家车。
两年前,当该村成为绍兴市第一个电气化村时,笔者曾在此走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真是太好了。”当了二十多年村支书,同时还是浙江省人大代表的陈乐琴高兴地对笔者说。“改造后,农村的用电质量提高了,电压稳了,电力足了,新办的织机厂再不愁电压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真是小康之路由此起步啊!”
这仅仅是水乡绍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而透过这一缩影,笔者看到了建设电气化村给农村带来的种种变化,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看到了农村奔小康的希望。
“截止到2008年底,绍兴市已累计投资4.5亿元,建成了3个电气化县,45个电气化乡(镇),671个电气化村。”绍兴电力局领导介绍说。
政企联动,合力建网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绍兴电力部门自2006年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市、县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服务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建设工作责任书,各乡镇(街道)、行政村分别成立新农村电气化用电(建设)协调小组和村级用电管理协调小组。诸暨市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列入该市2007年“新农村建设十大实事工程”之一,财政拨出100万元资金用于专项考评奖励。创建工作成为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项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条块结合、上下齐心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电力部门勇挑重担,坚持“政府发动、部门推动、乡村主动、百姓互动”的实施原则,有示范、有重点、分批次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用电环境,提高农村用电水平。绍兴电力局专门出台《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有关标识标准》,并按照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统一标准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周密的实施进度表,保证了电气化村建设的有序推进。
2006至2008年间,全市电力部门有102支共计2006人的队伍在建设一线参加施工。改造施工中,为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用电,电力部门尽量做到各工种同步作业,多村交错参差施工,并及时把停电预告事先通知到户,通过村用电协调小组对村民进行沟通解释。特别是2008年8~9月奥运会期间,充分保证群众收看节目的用电需求。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线路走向、电杆植埋、支架安装等,都尽可能尊重群众的意愿和生活生产习惯,配合村庄的整体环境。
为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电力部门专门成立安监稽查队伍,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稽查力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特别是临时参与施工的村电工的安全教育;检查并调换不合格的工器具,加强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加强安全用电宣传,普及安全用电知识,提高农民的安全用电意识,把“四不伤害”落实到农村,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他们不抽我们一支烟,不吃我们一顿饭,不收我们一分钱,这样的队伍真是严守纪律的铁军。”上虞市东关街道担山村支书姚宝忠感慨地说。
两年间,电力部门共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889.2千米、低压线路5241.7千米、配变台区2624个,新增配变容量39.9万千伏安,新增和改造用户电表箱近17万只。
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电力部门在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将方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结合,重点扶持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突出集镇功能区和经济强镇的电气化建设,突出集镇和中心村、特色村的电气化建设,优化投资建设布局,减少重复投资,从而提高新农村电气化的实际效果。
电力线、电话通讯线、有线电视线“三线”同杆架设,线多而杂,易发生倒杆事故,严重影响安全可靠供电,但因涉及的单位多,一直是困扰电力部门的老大难问题。在电气化改造中,电力部门主动与电信、广电等单位协商,与地方政府、村委沟通,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制定了整改方案。一方面各产权单位分别出资出力对各自的线路进行改造。另一方面顾及到农村道路相对狭窄、线路通道少的实际情况,电力部门将改造后弃用的电杆移交或出售给广电等相关部门使用,并签订有关安全协议书,解决了弱电线路管理部门立杆难、线路随意搭挂的难题,而这种做法更重要的成果是村镇的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
诸暨市安华镇三合村人口1250人,耕地面积600亩,划定建设用地只有60亩,人均建设用地更是少得不到0.05亩。
村民周全寅指着在村口自己那幢漂亮的小洋楼,感慨万千地说:“在电网改造前,我打算建造小洋楼,本以为只要地基批下来了,就万事大吉了,不曾想地基上空交叉横跨着通信、电信、电力三根线,真头痛啊!”
现在的三合村,只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电杆、一条条井然有序的供电线路、一只只美观大方的电表,“蜘蛛网”已无影无踪。
村支部书记周友成说起村里的变化,喜上眉梢。“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后,道路畅通了,办厂方便了,效益出来了;线路整齐了,缆道畅通了,用电安全了。我们村有10多亩土地被盘活,人均建设用地增加了近0.02亩。”
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后,璜山镇姚王村盘活土地30亩,山下湖枫江村盘活土地11亩,直埠镇祝谢村盘活土地5亩……仅诸暨市就有17个镇251个村的土地存量不同程度得到再利用,据初步统计,该市共盘活土地资源1050余亩。
电力村居,共建共享
新农村呼唤新电力,新电力服务新农村。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的不仅要让农民用上电,更要让农民用好电。要想使农民用好电,建设是基础,后续管理和服务更是关键。
电力部门在新农村用电后续管理上,开拓思路,创新管理。上山为茶农用电解难题,下海为海涂养殖送爱心;为个私经济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老小区居民解决盛夏低电压困难。各县(市)局供电局根据当地实际,分别推出了农村“片区服务经理”、共建电力·村居、“微笑服务”、“导引服务”、“一口清服务”等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措施,形成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绍兴用电管理所的“电力110”、袍江供电分局的“3+3”客户经理模式、新昌县供电局每年举办的“优质服务节”活动、诸暨市供电局城区供电营业所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和枫桥供电营业所的“阿力电力服务队”、上虞市供电局的“山海经”服务等,都成为响亮的电力服务品牌。
绍兴县地处浙江省东部富庶的宁绍平原,该县多次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全国百强县(市)排名连续多年位列前十强。如今绍兴县人均GDP已超1.2万美元,小康的目标已经实现,农村居民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供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不仅要能用上电、用好电,更要享受优质的供电服务。
地处绍兴县的柯桥供电分局推出的“片区经理”制,即各个供电所根据自身情况,对内部员工的配置和工作职责进行了一次调整和优化,根据每位员工对各个区块电力线路、供电设施的熟悉程度不同,按区域对每个片区经理的管理范围进行划分。其中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主动上门服务”。主动上门为客户优化用电方案,引导和帮助客户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和合理用电,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主动上门解决农村居民客户用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广大农村居民感受到方便快捷。
“以前只听说城里人用电有什么‘电保姆’、‘用电经理’之类的,没想到现在农村用电也这么方便,有什么用电问题,找片区经理就行了,可灵了!”家住绍兴县安昌镇安华村的胡大娘道出了对“片区客户经理”的真切感受。
节能降损,新网新容
通过改造,农村用电呈现“两高一低”的可喜变化,“两高”即提高了农村用电量,2008年农村综合变下全市用电量达到 26.94亿千瓦时,比改造前的2005年增长44.16 %;提高了供电质量,农村工农业低压电和出力不足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用电投诉明显减少;“一低”即降低了低压线损,农村低压线损率从2005年的6.54%下降到2008年的6.11%。
指标的提升,源于电力部门一方面严把工程质量关,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电气化村建设中,各县(市)供电局下属的供电站(所)作为质量管理和现场监督责任部门,把工程质量责任层层分解到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同时,电力部门采取加大线径,增加配变布点,增容配变,缩短供电半径,因地制宜推广节能型非晶合金变压器、架空绝缘导线、集束电缆、调容变压器的应用等多种有效手段,提高供电可靠率,降低线损。
为解决农村工农业低压电压和出力不足的难题,电力部门加强了供电无功方面的宣传,特别是农村小工业用户,提高了用户在无功装置的投资、投用的积极性。电力部门通过增设与改造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变压器增加有载调压、线路安装自动无功补偿装置、台区安装无功自动投切系统等手段,大大改善了配电线路的无功情况,10千伏线路功率因数基本达到0.9以上。嵊州市供电局还在茶区应用调容变压器,基本保证了采茶旺季村民炒茶的用电,同时降低了淡季的电力损耗。新昌县供电局针对山区的春茶用电高峰,量身定制的制茶专线成为山区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