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乡亲切地诉说
出温州市区,往南去,约三十五公里,便进入瑞安市。
一进城,就感觉到这里的文化底蕴,如老酒般散发出迷人的醇香。沿路那一幅幅壁画,基本上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瑞安历代名人,宋代“永嘉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陈傅良,元末《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清朝经学大师孙诒让……
我想,应该还有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吧。
果然,家乡人记住了曾联松。有一个特意以他命名的曾联松广场,在瑞安外滩。
整个瑞安外滩是长形的,依着江岸一路排开。我沿着这条滨江大道,在午后的阳光里,寻找曾联松广场。
我朝右侧望去,那是壮阔的飞云江。下了江堤,便见到了绿树簇拥的曾联松广场。
戴眼镜,穿中山装,大衣领掀起一角,有了动感。曾联松举首凝眸,似在仰望天空构思五星红旗,似在眺望天际那一抹金色的曙光……赭红色的花岗岩上,镌刻密密的金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
曾联松铜像
基座的侧面,刻满了笔势遒劲的魏体。
曾联松生平简介
曾联松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出生于瑞安城关。早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一九三八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五日,《解放日报》一则国旗征稿启事引起了他的关注,根据征稿启事要求,经过反复构思,设计了五星红旗。此稿件在全国应征稿件三千零一十二份中被列为第三十二号。而后,受到毛泽东主席赞许。同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确定国旗为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九日,曾联松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我抬头凝视,和煦的阳光轻抚曾联松的胸像,仿佛有了体温,有了脉动。他的生命,在家乡永远延续——
浪迹天涯路几千
曾联松的祖父曾叙卿,是瑞安有名的老中医,医德高尚,对于病家都是“有求必应”的。祖父虽有住房,但到他父辈兄弟四人,他父亲就没房了,先搬到屏心街,后搬到水心街,向亲戚家租用了三间厢房。
父亲曾宇人,在辛亥革命前就学于讲武堂,后到杭州湾海塘水利工程担任测量工作,之后调到南京“导淮委员会”,大概是疏导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简称。父亲仍然从事测量工作,靠微薄的薪金养家糊口。
母亲沈炳第出身书香门第,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粗识文字,也只是做个贤妻良母而已。
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曾联松出生了,这个属于平民阶层的家庭多了一份喜气。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家中全由母亲独自照顾。母亲望子成龙,家教甚严,把七岁的曾联松送到私塾,不久又送到瑞安县中心小学读书。
这所学校的前身为经学大师孙诒让首创的县学堂,礼堂大楹联为孙诒让所书,以“物竞天择”、“自强不息”等先贤遗训勉励学子。办学开明,既学国文,又习英文。曾联松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理事,还进入校军乐队和歌咏班。
聪颖好学的曾联松,考入瑞安县立初级中学。美术老师、画家金作镐先生的美术课,使曾联松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终身相随。
曾联松晚年深情地回忆说:“我能设计成五星红旗,从小受美术老师金作镐先生的启蒙教育也很重要哩!”
一九三三年,十七岁的曾联松初中毕业后,带着应用书籍到南京,在父亲身边复习功课。九月,他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
及至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北平爆发了青年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的怒潮波及南京。
“游行去!游行去!”曾联松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浩大的游行示威。几万人拥向中山陵,向孙中山先生“哭灵”,表示誓死反帝抗日的决心。接着,又去包围“行政院”,万众齐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不抵抗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曾联松经过了这次学生运动,产生了更多的爱国思想。一九三六年夏天,曾联松考入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他认为如此选择,使自己今后可以多接触社会,了解大众疾苦的症结所在,寻求国弱民穷的病根,以及救治的方法。
在中央大学求学时,除攻读经济学外,他还选修美学,经常去听宗白华教授的美学理论课。这为他以后设计五星红旗,奠定了美学理论基础。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上海“八一三”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无法在南京上课,只得迁往四川重庆。
二十一岁的曾联松,与两同学结伴而行。他的行李十分简单,仅一个铺盖,一只小拎箱。三人到了武汉,在一个小旅馆里,席地而睡,等待去重庆的船期。等了十来天,才买到船票。
从武汉到重庆,逆水行舟,那艘拥挤不堪的轮船,沉重而疲惫的汽笛声,直让人心里发毛。惴惴不安的水流,在峡谷中惊惶四散。
忧愤,满腔的忧愤,像一个个旋涡,越旋越急,越旋越急,猛然,撞击在礁石上,溅起了无比的惊骇!
夺口而出,曾联松作《负笈入蜀》:“国破山河异,人亡四海忧。烽烟燃大地,血泪染卢沟。天下兴亡责,匹夫赴同仇。溯江正负笈,直上险滩头。”
心潮难平,曾联松又作《瞿塘峡口望白帝城》:“多少兴亡事,烽烟付水流。三分成鼎足,一蹶失荆州。峡口瞿塘险,孤城白帝秋。岂无隆中对,吴蜀损同仇。”
轮船在水上足足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到重庆。上岸后,三人各奔东西。曾联松找到了沙坪坝,向中央大学报到。那些临时搭建的竹棚,便是读书的课堂,便是睡眠的宿舍。大寝室住一二百人,双层竹床之间的通道只可侧身而过。
抗战时期,大家过的都是苦日子。然而,心中的那团火在燃烧,照亮明天的希望。再苦,也不怕。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的同级同学黄大明,介绍曾联松加入学生抗日联合会,这是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曾联松和几名同学创办了小型流动图书馆,把同学手中的进步书刊集中起来,转借给同学们阅读,作为宣传抗日活动阵地。在校外,曾联松常常到磁器口,参与这里以学生自治会名义举办的群众夜校,吸收那些失学青年来学习文化,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形势。
一九三八年五月,又是同学黄大明,介绍曾联松加入中国共产党。十月,中共沙(坪坝)磁(器口)区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曾联松任区委宣传委员。
沙坪坝小街上,经常有头戴钢盔的宪兵在游动。一九四○年十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重庆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共产党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月黑风高,四处阴森森。地下党组织紧急通知转移,曾联松设法离开了沙坪坝。不久,上级组织也撤离。从此,曾联松和党组织失去联系。
“茫茫云雾锁山城,却有嘉陵日夜鸣。坝畔潮声催鼓角,林间月色侣黎明。方期江阔浪无限,却恨水浅石纵横。蜀道艰难秋萧索,长风万里雁南征。”曾联松在艰难的一九四一年,作这首《蜀道艰难奉命离渝》,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灭。离开重庆,经贵阳,去桂林,一路风餐露宿,辗转流离,几乎走了一个多月。
在桂林无着落,经湖南衡阳,绕道江西,到浙江金华,又到山区丽水。曾联松经朋友介绍,任浙江省合作金库经济研究员。不料,这个设在丽水的浙江省合作金库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机构实行裁员,曾联松被减员解雇。
战火纷飞。流离失所。路途茫然。一筹莫展。曾联松拖着病体,回到家乡瑞安。
一九四四年一月,曾联松承瑞安中学校长的礼聘,执教外国历史课。他就住在校内。后来学校迁往常宁寺,佛堂作课堂,师生散居在老乡家。曾联松教高中世界史,买不到课本,唯有他用一本英文原著。上课时,他看的是英文,讲的是汉语普通话。
一九四七年五月,中央大学的同学勇龙桂来信了。这位老同学后来成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
一缕光透进了窗棂,信上的字一个个明亮起来。勇龙桂说,在上海创办现代经济通讯社,邀请曾联松赴沪共同参与此事。待学校一放暑假,曾联松就启程,到温州坐轮船,乘风破浪而去。
上海霞飞路(现淮海中路)国泰电影院对面的咖啡馆,老同学约好在这里见面。勇龙桂告诉曾联松,现代经济通讯社是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主持创办的。通讯社的具体工作由勇龙桂负责,安排曾联松当秘书,处理来往信件和稿件。
华山路466号,一个荒芜了的小花园,树木参差,杂草丛生。一间长长的平房,用木板隔成几个小室,供人分住。门虽设而不紧,窗虽关而有缝,灯光互射,人声相扰。集体用一个水龙头,没有卫生设备。这里便是现代经济通讯社的职工宿舍。
曾联松安顿下来,认认真真地当秘书。之后,他才知道,这里其实是地下党领导的秘密经济新闻据点,任务是为党中央提供国统区经济情报。
星光照耀大地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欢快的歌声,激越的歌声,响彻云霄。到处都是小红旗,人手一旗,上下挥动,大海波涛般的节奏感,淹没了整座城市。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解放了!
多少天来,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走上街头游行,扭秧歌,欢庆胜利,欢庆解放!
这动人的场面,一次又一次激起了曾联松内心的波澜。由于完成了历史使命,现代经济通讯社宣布歇业清产,在办理结束的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有一段过渡性的休闲时间。曾联松正寻思要做点什么。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五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刊登了经周恩来审批、新政协会议筹委会批准的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
国旗,应注意:(甲)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乙)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丙)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丁)色彩以红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曾联松是在上海的《解放日报》上看到这则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的。曾联松心中的那口钟,一下子被撞开了,洪亮的回声在胸腔里震荡,在蓝天白云上飘荡。
曾联松去找自己当年的学生何仲麟,向他借了一个圆规。
曾联松穿街过巷,去一家纸张店买来了一大捆彩色油光纸,抱了个满怀,兴冲冲地回家。
家里住房条件差,提一桶水都得到楼下。只有一个小阁楼,曾联松踏着木楼梯上去,便闷头做自己的事。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在这闷热的小阁楼里,曾联松只穿着背心短裤。他抹了一把额头的汗,往地上甩了甩。他抓起一把蒲扇,使劲地扇了扇,仍是热烘烘的。
儿子才六岁,刚从瑞安接回上海。曾联松为了设计国旗,一次次地违背了对儿子的许诺,一次也没带儿子出去玩。
阁楼的楼板只有薄薄的一层,曾联松整天窝在里头,摇蒲扇的声音不断地传来。儿子歪着头,支起耳朵,听着这些奇怪的声音。儿子问妈妈:“爸爸是不是有病了,要不要带他去看医生?”妻子项佩瑜到了阁楼上,只见满地剪碎了的油光纸,便拿扫帚,轻轻地扫到畚箕里。
曾联松每天构思,比划,画图案,拼画面,剪剪贴贴制作国旗草稿。那段时间,曾联松日夜处于高度兴奋和废寝忘食的状态之中,脑海中满是国旗的构图,画纸上画满国旗的图案,阁楼里到处是国旗的草稿。
午夜时分,面对一堆画着各种图案的稿纸,他感到疲劳了。推开窗户,张口呼吸新鲜的空气,又作了几个扩胸动作,觉得神志清爽了许多。他抬头仰望窗外满天的繁星,忽然一个灵感在脑海里闪现。
那颗红色的五角星,红军战士帽檐上的红五星。他当年在重庆做地下工作时,偷偷阅读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就留下深刻印象。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最新流行的革命歌曲,唱出了人们的心声。
“盼星星,盼月亮”,传来委婉悠长的沪剧流水板,抒发着古往今来相似的情愫。
对呀,星星,救星,大救星,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表达内心感受的象征物,这下子找到了!正是歌颂党、欢庆翻身解放的真情流露,曾联松画出了国旗图案。
曾联松先剪出了一个大的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他想到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他就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
曾联松的挚友张公度,后来回忆说:“有一天,他叫我上阁楼看一样东西,是他用油光纸剪制的国旗图案。那五颗黄星在旗面上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排列,五颗星是大星领头,依次四星排下来。他问我怎么样?我说这不成了领带了嘛,不像国旗。他见我反对,自己也摇头了。我说,这跟进京赶考一样,当不上状元就是落榜。你也不是搞美术设计的,中国能人太多,你心里要有个数。”
曾联松想自己不是专业画家,仅有美术爱好的基础,也许设计不了这么伟大的国旗。但他手中的笔放不下来,因为他就是为了向祖国表达自己的心愿。就是为了这份心愿,没有其他什么成名成家的念头。
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应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儿女的寄托,炎黄子孙的骄傲!
拿起一张张草稿,曾联松看过了又放下了。构图不够大气,效果不够响亮。他觉得不满意。可他已经绞尽脑汁。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不想喝茶,不想吃饭。
想来想去,还是五角星有代表性。问题在于,旗面上怎么布局才合理,才有美感?
夜间走远路,要看北斗星。有一颗星最亮,其余的小星围绕着最亮的星。共产党就是那颗最亮的大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就像围着北斗的四颗小星。
想到这里,曾联松赶快重新铺纸执笔,重新构思,重新作画,重新剪贴。以一颗大星引导在前,再剪出四颗小星环绕于后,像群星拱北斗。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共产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组金星图案应放在旗面的什么位置呢?他反复地在旗面上比划,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放在上端,重心不稳。放在中间,比较稳重,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分开放,太分散,没有凝聚力。
当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五颗金黄色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而辉煌。整个图案庄严而显华丽,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具气势,明朗而不萧疏。
他终于感觉有了一个最佳的构图方案,高兴得手舞足蹈,兴奋不己。
他俯下身,轻轻移动三角板,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这样,就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结论,显示在旗帜上。
他把五角星设计为三原色中最亮的黄色,像朝霞一片金光灿灿,色调简练而庄严大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像一张海棠的叶子,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用红色作为国旗的基础色,似红霞满天,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解放、光明。
好了,如此看起来,土地平旷,江天寥廓,云霞掩映,山河壮丽。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设计构图,曾联松满意了。他这时感觉自己真应该从事美术设计专业。八月中旬的一天,曾联松以红色油光纸为旗帜,制成五星红旗。在旗面左上角贴着一颗大五角星,大星上贴着用红色油光纸制作的镰刀斧头标志。大星右侧贴着四颗黄色小五角星。
曾联松制作了两份五星红旗图案稿,一份保留在家中,一份小心翼翼地装入信套,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备会去应征。
曾联松后来对别人说:“我在报纸上看到征稿启事后,我的心情就很激动。考虑到中国的茫茫长夜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朝霞满天啊,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山回路转,祖国的前程非常远大光明,因此就决心响应号召,设计了国旗。”
天空一片明净
一九五○年九月,北京的天空一片明净。天安门雄伟的城楼,故宫金色的琉璃瓦,在蓝天下熠熠生辉。
曾联松因公去北京出差。刚在饭店住下,就有人来敲门。是两个陌生人,说他们是全国政协的。曾联松觉得有些意外,但又有一种预感,莫非与国旗设计有关?他当然记得设计稿件当时就是寄到全国政协去的。
果然,来人问了曾联松关于国旗设计的情况和投稿的经过,他们问得很详细,还一边作记录。
回上海后不久,收到一封北京寄来的公函,邀请曾联松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一份红色的观礼请柬,一份绸质的观礼证。
这一天,离曾联松投稿的日子,相隔了整整十三个半月。迟到的喜悦,依然令他心速加快,是的,心房轰然有声,新中国的国旗漫卷无边,狂飚从天降!
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能够为伟大的共和国设计国旗。这是个人的无上光荣,更是共和国的无比荣耀!
法国大革命领袖之一的丹东,称国旗是“人民主权之花”。在新中国,一国之旗,出于一个平民之手。这更是一个奇迹。
智慧来自民间,权力来自民众,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国啊!
五星红旗,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根本的原因是属于人民的旗帜,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五星红旗,真正的人民主权之花,灿烂开放,傲然挺立于在世界民族之林。曾联松挥笔作一首《入选吟》:“和璧混沌璞未开,幸有玉人琢剖才。推敲图案三千幅,五星红旗入选来。”
曾联松动身去了北京,他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胸佩长条燕尾的观礼证,上为国徽,下为(台右)0097号,还加盖了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庆祝大会”字样。曾联松就在天安门看台右侧的97号座位上,喜庆共和国的生日。
一九五○年国庆节,曾联松眼中的五星红旗漫天狂舞,那是人世间最美的舞蹈,那是天底下最艳丽的色彩!
《赴京观礼》,曾联松的诗情喷薄而出: “乘风秋日走燕台,香拥红旗桂蕊开。巧夺天工遗玉宇,叨陪盛典萃英才。霞帔牛斗留诗去,铠甲山河入画来。更喜月明燕赵夜,高歌万户一新醅。”
曾联松从北京返回上海,就上班工作去了。没有到处活动去展示自己,更没有开大会去宣讲什么功绩。他觉得为新中国尽了一份心意,履行了一个公民职责,是应该的。他没想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时,他再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庆祝活动。
一九五○年十一月一日,他收到一封标有“1137号文件”的公函: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分别交邮局及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收到后即希见复。
此致
敬礼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
一九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五百万元,“万元”是当时旧币的单位。一九五五年实行新币后,旧币和新币的比价为一万元旧币换一元新币。当时的五百万元相当于一个熟练技术工人一年的工资。
曾联松用这笔钱买了一只瑞士手表,送给妻子。余下的钱,全部买了粮食。民以食为天啊!
曾联松把这封公函珍藏起来。半个世纪过去了,那枚印在已经发黄了的信笺上的公章,依然红得耀眼。
一九七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曾联松被邀参加国庆典礼,再次登上了天安门广场观礼台。
风展红旗如画
曾联松后来写了篇文章《我设计五星红旗》,记述了自己当时的设计过程:
“如何做到既能表达多种特征,又能体现庄严简洁为主的要求呢?我一进入具体构思,便感到这不是易事。十多天里,时而浮想联翩,时而伏案涂画,废弃的图纸有一大堆。我首先着眼于政权特征,要把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人民解放军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广大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这个意思在国旗上表达出来。为此,我设计以红色象征革命;以一颗内含镰刀斧头的大五角星象征共产党,象征人民军队;以四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每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大星引导在前,小星环拱于后,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以五星结构象征政权特征的考虑定下以后,接着考虑如何表达中国特征。为简洁起见,力求寓意于五星之中。我将五星结体排成椭圆形,像海棠之叶,寓表疆土版图;四颗小星则兼指四千年历史和文化;星呈黄色,象征黄色人种。构思至此,我开始得意起来。
“最后设计五星在旗面上的位置。我剪好大小五颗星,在旗面安排各种布局,注意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当安置到左上方时,顿感全局豁然开朗,眼前星辰金碧辉煌,神州河山辽阔。凝视着这个图案,我感觉庄严而显华丽,简明而具气势,顿时兴奋得手舞足蹈。”
妻子项佩瑜说:“那时上海刚解放不久,夏天很热,他晚上就钻到阁楼上写写画画,我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每天早晨,我从阁楼上都扫出一堆剪得很乱的油光纸,有红色的,黄色的。他这个人不愿吭声,不像有的人事还没办先张扬出去。直到后来中央来信了,证明了国旗是他搞的,我才知道那些日子他是在阁楼上画国旗的。”
熟知曾联松的友人惊讶:“当我晓得他要设计国旗,觉得他太天真了,一国之旗怎么会由小百姓来画呢!可是,他这个人办事认真是出了名的,在阁楼上搞了一个多月,真没白费工夫,做梦也想不到,这国旗真就采用了他的设计。”
当年瑞安中学的学生何仲麟,考上了国立上海商学院,在上海与曾联松有密切来往。他说:“先生看到征求新中国国旗图案后,就向我借圆规。他虽不是从事美术工作,但对美学有过研究。由于热爱新中国,一颗火热的心,促使他用手工纸、圆规等最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出美观大方、寓意深远的五星红旗。当时报纸上很少作专题报道,先生也没有更多的谈论。一直到一九五一年的春节,先生才将全国政协奖给他的纪念刊集及奖金一事告诉了我,才知道五星红旗是先生的杰作。我高兴得直喊:‘先生怎么今天才告诉我呀!’他说:‘五星红旗的诞生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成就并非属于我一个人。’他真是虚怀若谷!”
作为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后来又写了《风展红旗如画》,掏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有人问起,为什么热情洋溢地设计国旗?这是由于经历漫漫长夜,看到晓色云开,抚今追昔,岂能无动于衷。
小时候,我听家乡父老和小学老师的传说,说是从鸦片战争以来,接二连三地遭到外国的侵略,割地赔款,受尽欺压。清政府腐朽无能;军阀之间连年混战;老百姓则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也曾听到过孙中山闹革命,共产党救穷人等等。凡此传闻,虽断断续续似懂非懂,但从中知道国弱民贫、长期苦难,于是幼小心灵开始关心祖国的命运。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十年求学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始则侵占我国东三省(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进而把魔爪伸进华北平津,终于发动卢沟桥事件(一九三七年“七七”事件)进行全面侵华战争,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在敌人铁蹄之下,祖国河山更加支离破碎,民族危机陷于极端严重,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金瓯残缺、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时候,每悲“风景不殊,举目河山有异”,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少同学的爱国思想与日俱增,在进步思想影响和进步力量的推动下,我先在南京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在重庆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但当时爱国活动不能见容于国民党反动当局,在白色恐怖之下,横遭打击,更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是坚决抗日,救国救民,确是中国人民的救星。我是从关心国家民族的安危开始,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进而衷心爱戴,终生追随。
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实体。爱祖国就要爱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辽阔国土,爱我们伟大壮丽的大好河山,爱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爱我们勤劳勇敢的亿万人民,爱我们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爱我们祖国一切美好事物。
我们可爱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如沐春风,欣欣向荣。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万紫千红。象征社会主义祖国的五星红旗更加嫣红壮丽,灿烂辉煌。正是江山如此多娇,风展红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