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祝贺浙江日报创刊60周年
3  4  
PDF 版
· 嘉兴统筹推进科学发展
聚力建好“三市一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4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嘉兴统筹推进科学发展
聚力建好“三市一地”

  嘉兴

  统筹推进科学发展

  聚力建好“三市一地”

  嘉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其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6.81万人,下辖南湖、秀洲两个区,平湖、海宁、桐乡三个市和嘉善、海盐两个县。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基本实现了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的2008年,嘉兴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新转变,城乡和区域统筹迈出新步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民主政治与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新气象。

  面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009年,中共嘉兴市委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响亮地提出了“打造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和‘红船精神’引领的党的诞生地”的口号,统筹推进科学发展,聚力建好“三市一地”。

  ■ 激荡30年 改革开放新跨越

  改革开放30年,是嘉兴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30年。

  30年来特别是撤地建市2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嘉兴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基本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的转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0倍,撤地建市以来翻了近5番;人均生产总值6202美元,年均增长12.1%,居全省第三。

  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嘉兴不断冲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力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嘉兴积极把握国内市场发展的机遇,坚持产业与市场互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农村工业化加速推进,彻底改写了传统农业大市的发展历史,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9.8:33:17.2调整为6.1:59.9:34,非农产业已占全市经济的主体地位。

  基本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5326家企业落户,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嘉兴投资,外资经济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达34.9%。

  基本实现了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变,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初具形象。嘉兴率先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各项改革,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8.2%,居全省第二。

  基本实现了从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嘉兴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并进,探索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社会发展水平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三,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已经国家检查测评。

  基本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嘉兴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的507元增加到20128元,增长38.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223元增加到10163元,增长44.6倍。

  在不平凡的2008年,嘉兴市全面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坚决执行“标本兼治、保稳促调”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影响,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扎实开展“创业服务年”、“创新推进年”活动,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15.3亿元,增长10.7%;财政总收入25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9亿元,分别增长20.4%和20.6%;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38元,分别增长11.7%和13.5%。与此同时,嘉兴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水平列浙江省前列,市和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全部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市)称号。嘉兴是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也是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 科学发展观 聚力建设新嘉兴

  早在几年前,嘉兴市在制订“十一五”规划时就为城市的发展找到了这样的定位:长三角的经济强市、杭州湾的滨海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大市。

  长三角经济强市意味着嘉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居长三角前列,综合经济实力位置前移。

  杭州湾滨海新市,意味着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临港型产业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滨海新区成为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重要功能区。

  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则意味着嘉兴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显现,水乡民俗文化承续发展,现代文化特色彰显,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嘉兴市委提出以“统筹推进科学发展,聚力建好‘三市一地’”为实践载体,即通过着力打造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及“红船精神”引领的党的诞生地,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从“十一五”规划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嘉兴的“三市一地”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嘉兴市委认为,“三市一地”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而统筹推进科学发展是重要手段和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既是嘉兴的基础和优势,也是嘉兴未来发展的目标。

  创新是拉动嘉兴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动力。面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009年,嘉兴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嘉兴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把保增长摆在首位,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加快文化生态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全面加强民主政治与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保增促调。坚决把保增长放在首位,高度关注经济运行环境的新变化,认真落实各项应对措施,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扩大投资、出口和消费需求,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强化资源节约和科技进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扎实开展“优化服务年”活动,继续推进新一轮“五城联创”,着力优化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和人居环境,协同提升城市承载力、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优越的环境集聚优质的要素,切实保障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开放。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首位战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要素配置市场化等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面改善民生。坚持创业与创新、富民与强市相统一,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突出以人为本,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记录历史 祝福浙江 共同发展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祝贺浙江日报创刊60周年 00008 嘉兴统筹推进科学发展
聚力建好“三市一地”
2009-4-14 浙江日报000082009-04-1400013;浙江日报000082009-04-14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9-04-1400017;浙江日报000082009-04-1400016;浙江日报000082009-04-1400015;浙江日报000082009-04-1400020;浙江日报000082009-04-1400019;浙江日报000082009-04-14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