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转危为机 实现跨越发展 建设品质之城
救企业
就是保发展、保就业、保民生
企业是杭州经济的活力和后劲所在,杭州市提出,救企业就是保发展、保就业、保民生。
帮助企业减困,首先要用足用好上级政策。为推动科学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资金和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一系列非常举措,杭州市各级各部门迅速及时、创造性地落实和执行相关政策措施,市区291家高新技术企业经重新认定后减免税额1.15亿元,3178家企业享受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减免或缓交6.22亿元,下调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减免社保基金8亿元。
杭州市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企业减负的“利好”政策。自2008年9月1日起,杭州市暂停征收涉及28个部门的15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共计减免收费1.5亿元。随后,杭州市又出台实施“工商新政”21条,开展股权出质登记,扩大动产抵押范围,准许暂闲资本向外拆借等政策,到2008年12月底,这一新政已取得良好效果,支持企业融资和盘活存量资产累计91亿余元,188家外地企业迁入杭州市,1968家企业网上开业登记。同时,杭州市委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通过了“积极扶持自主创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政策”,市、区两级财政将分别支出2.02亿元、3.18亿元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补助。
还值得一提的是24条“房地产新政”。2008年10月14日,杭州市下发了《关于促进杭州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购房入户政策实施范围由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区(滨江)、钱江新城扩大到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等区域;符合条件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50万元提高到60万元;职工购买商品房首付款比例由30%降低至20%;实行购买商品房契税、印花税补贴;实行存量房交易税收补贴;简化存量房交易纳税申报手续等24条措施。近日,杭州市区将下发《关于促进杭州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补充意见》,将出台符合条件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从60万元提高到80万元等新政策。
政策及时,效应初现。执行购房入户扩大实施范围两个月,办理购房入户产权审核122件,其中新增区域为91件。二手房成交量明显回升,特别是属税收和信贷政策鼓励的中小户型房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截至2009年2月,杭州市区二手房成交2172套,环比1月份增加了96.56%%,比去年同期增加277.74%。其中,住宅成交2104套,环比增加95.53%,比去年同期增加299.24%。
大规模的“向万家企业送温暖”活动也同时展开。2008年11月11日,杭州市启动“向万家企业送温暖”活动,重点是“六问六帮”。一问资金周转情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问企业技改投入情况,帮助解决技改、研发等项目投入困难和问题;三问产品出口情况,帮助解决出口困难和出口退税兑现问题;四问职工生活情况,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困难特别是稳定就业岗位和职工收入问题;五问2008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帮助破解发展难题;六问2009年目标任务情况,帮助企业谋划好2009年发展。
截至2009年3月20日,市级部门派出干部3000人次以上,走访企业1万多家,收集各类问题4500多个,目前已解决3229个;各区县(市)派出干部6985人次以上,走访企业8640多家,收集问题1500多个,已解决1139个。
此外,杭州市还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去年7月,杭州市出台“推进外贸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紧急出台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围绕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为企业量身订制解困“新政”。从去年5月开始,杭州市出口增幅逐步回升,全年实现自营出口336.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主要市场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对新兴市场出口大幅增长,有出口实绩企业达到5193家,比上一年增加610家。
保增长的“撒手锏”
就是扩内需
扩内需必须坚持扩投资和扩消费“两手抓、两手硬”,努力破解扩消费这一难解之题、必解之题。
杭州市认识到,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必须以扩消费为突破口,严防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要充分认识到扩消费必须坚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四管齐下”,形成“组合拳”。
发放消费券正是实现“四管齐下”扩消费的一大“撒手锏”,也是扩消费成本最低、见效最快、风险最小的“一招棋”。今年1月,杭州六个城区有67万人领到了政府发放的共计1亿元的消费券。这67万人包括企业退休人员、困难群众、残疾人、在校中小学生等8类人群。持消费券的消费者凭券可以在指定的535家商户买书、买商品、办理宽带、看电影、健身、旅游等,并享受按面值5%至18%的优惠。截至至3月11日,杭州1月份向特定群体发放的1亿元政府消费券已使用回笼8183.3万元,拉动放大效应在定点企业解百、银泰等四大商场为3.59倍,在各大超市为1.78倍。
与此同时,消费券也在不断“升级”。继年初发放1亿元消费券后,杭州第二阶段消费券发放计划正式启动。截至3月15日,政府消费券发放1401.20万元;转移性消费券发放金额达47888.19万元,涉及符合减负解困促发展政策的企业5000多家;社会消费券发售2290万元,占预计总发售额6000万元的38.2%;在杭46所高校(高职)已领取了教育培训消费券4947.55万元;旅游消费券发放115.85万份。
消费券在卖场终端集聚的购买力在产业链条上正在发挥“乘数效应”。今年3月20~23日,在和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09年名优特杭产品大型展销会”上,四天实现销售额1127.5万元,其中使用消费券消费857.4万元。数源彩电、华日冰箱、金鱼电器、松下洗衣机和金松优诺五大家电企业共实现销售额679.1万元,占整个展销会销售额的60.2%。
消费券只是杭州市扩大内需的一个新招、绝招,也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办法。杭州市意识到,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为此,杭州市着力关注农民和农民工两大消费群体,积极培育住房、汽车、旅游、通信、商贸5大传统消费热点和文化、健身、信息等3大消费热点,形成以“2+8”为重点的消费新模式。
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和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建设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农村消费升级工程、农民和农民工服务提升工程、农民和农民工创业创新工程、帮扶开发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商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农民和农民工两大群体消费。
同时,促进住房消费,抓好房地产新政的落实,坚持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危改房“五房并举”。理性引导汽车消费,抓好“停车新政”落实,降低各项税费,合理引导汽车消费。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加快发展“夜间经济”和节庆会展经济,促进旅游消费。支持电信运营商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电信增值业务,降低固定电话区间通话费。加快商贸物流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商贸项目建设,推进《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场整合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无线宽带城域网,开发新型网络数字消费产品,促进网络消费等。
抓发展必须抓投入
抓投入必须抓项目
促进内需,扩大投资。在消费引擎日渐强劲的同时,拉动杭州经济的另一驾“马车”也在隆隆飞驰。
杭州市认识到,抓发展必须抓投入,抓投入必须抓项目。只有大项目,才有大投入;只有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在当前出口增速下滑、消费需求不旺、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更要把扩大政府投资、加快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关键之举。
“大项目带动”战略华丽登场。杭州市提出,围绕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以最大决心、最快速度、最硬举措、最优措施、最强合力,落实“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确保杭州市在投资项目数量上“快人一拍”、在投资项目质量上“高人一筹”。
在具体建设上,杭州市按照建设一批、上报一批、催办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大对民生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投入,提出3年内安排重点项目投资300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600亿元。其中特别要求,要把扩大政府投资、加快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带动社会民间投资的关键之举。
投资“马车”提速,更加发达、更加畅通的杭州交通动脉,也以更快的速度走近杭州市民。
根据确保完工一批、加快在建一批、尽快开工一批、乘势催报一批、提前实施一批、抓紧储备一批的“六个一批”工作思路,杭州市提出了115项、总投资约1250亿元的新一轮杭州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其中,2008年底前已完成投资约150亿元,2009至2015年计划投资约950亿元,2015年之后续建的项目投资约150亿元。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钱江通道及接线、九堡大桥及接线、之江大桥及接线三大交通项目在去年经国家发改委立项。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总投资约98亿元,九堡大桥及接线工程总投资约45亿元,之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总投资约38亿元。上述三大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杭州的交通状况,极大提升杭州的区位优势。
令人振奋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很多。在中央的支持下,杭宁高铁在去年12月底开工建设,杭甬高铁在做好相关前期准备基础上也将开工建设。沪杭高铁项目预计今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开通这条高铁。届时,坐火车从杭州至南京不需再绕道上海,行程将从5.5~8个小时缩短为50多分钟,比走公路快2个多小时;宁波到杭州只需26分钟,上海到杭州的旅行时间将从现有最快的78分钟缩短到38分钟。
杭州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也在这一轮投资中实现战略性突破。去年年底,杭州与中石化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花3至5年时间,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建成一个生态石化城,中石化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0亿元。
一向是杭州市“发展优势”的招商引资,也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
统计显示, 2009年2月,杭州市招商引资继续强劲上扬,协议利用外资3.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和17.8%。国内协议引资217.66亿元,实际引进内资94.99亿元,分别增长26.9%和20.1%,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今年2月12日,杭州市举行全市招商引资大会,面对仍然异常严峻的招商引资形势,杭州市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的信念毫不动摇,提出2009年要实现合同利用外资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合同引进内资1205亿元,实际引进内资520亿元的目标。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从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投资项目中,人们不仅看到了杭州经济逆势而上的蓬勃动力,更看到杭州经济发展的崭新未来和美好前景。
挑战就是机遇
利用“倒逼机制”推进产业升级
挑战就是机遇,困难就是希望,伴随着挑战的机遇往往是最大的机遇。
杭州市委、市政府意识到,杭州缺地矿资源、缺港口资源、缺政策资源、缺项目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和发展阶段,进一步明确杭州产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和战略重点,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回答好在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甚至4万美元之后,杭州必须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体系这一问题。杭州给出的答案是:要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建立一个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一、二、三产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围绕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杭州市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提升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落实资金投入,扶持各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投资发展1.23亿元,助推重化企业优化升级1亿元,扶持306家企业技术改造8000万元,调整出口退税机制,扶持外贸出口2000万元,鼓励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3000万元,发展服务外包2000万元,推动旅游发展和旅游吸进1.7亿元,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等7950万元,扶持文化创意八大重点行业1.52亿元。
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要坚持“抓大不放小”不动摇。大企业、大集团是工业发展的“龙头”,中小企业则是工业发展的“龙身”,只有“龙头”抬得更高、“龙身”做得更大,杭州工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大公司战略和群体战略两手抓,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手抓“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科技型企业。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发展,制定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网商”培育、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等三个“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帮助中小企业有效降低商务成本、开拓新市场、加快转型升级。
“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大市”正在向“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强市”迈进。去年,杭州市以“十大行动”为抓手,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十大行动”是:公平准入行动、结构优化行动、创新提升行动、品牌培育行动、开放带动行动、抓大促小行动、人才支撑行动、金融支持行动、服务完善行动、空间拓展行动。
一系列傲人的数据正陆续出炉。在去年11月21日全市民营经济大会上,杭州市委、市政府出资8000万元奖励入选各类全国500强企业、杭州市百强民营企业和市民营科技新星。目前,杭州有22家企业入围中国500强企业,居全国大城市第四名;有2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居全国大城市第四名;有26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居全国大城市第五名;有36家企业集团入围全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居全国城市首位。
越是遭遇发展挑战
越要把保障民生放在更突出位置
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受影响最大的是老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为此,杭州市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令无数人丢了饭碗,对症下药的就业再就业新政也因此成为势在必行的一个“非常之策”。
近日,杭州市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稳定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就业新政的制定和实施,旨在重点解决杭州城镇就业困难群众、杭州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在杭大学生、在杭参与社保的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等四类群体的“饭碗”问题,把杭州打造成一座充分就业城市。
尽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杭州依然定出了很高的奋斗目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万人;引导和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68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
要达到上述目标,根据测算,2009年与2008年相比,杭州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要增加投入约3.388亿元,2008年杭州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共使用2.15亿元。由于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开始实施后,新增人员就陆续增加,预计到2010年以后才会集中申请,因此按照政策实施到位后一年测算的话,与2008年相比预计要增加投入约5.8125亿元。
同时,杭州将全覆盖大力度“管”起失业人员。作为杭州近年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法宝——《杭州市就业援助证》,将继续在新一轮就业再就业中发挥作用。据了解,此次杭州市委、市政府将扩大援助证申领范围,基本涵盖了所有类型的失业人员。
针对城镇困难就业人员,新政鼓励用人单位吸纳他们,并给予优惠奖励政策。同时,延续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扶持政策。新政还鼓励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灵活就业,对按规定申报灵活就业并以个体劳动者办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灵活就业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另外,新政还鼓励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针对在杭失业大学生,新政提出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实训工程,落实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对全日制普通高校杭州市区生源毕业学年大学生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学年大学生参加见习和企业实训基地见习、实训的,给予生活补贴和综合商业保险补贴;对见习和企业实训基地,按照人数给予训练费补贴等等。
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新政指出将对免费介绍并帮助杭州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杭州市区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每人5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等等。对“新杭州人”在杭失业的,新政也在作积极探索,如建立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等等。
新政还就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制度进行了深化设计,内容涵盖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税费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创业园建设、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帮扶奖励力度等等。
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杭州市还以“破七难”为主载体、主抓手,组织开展第九次“春风行动”,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帮扶救助、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做到向农村延伸、向“新杭州人”延伸,扩大帮扶救助范围,加大帮扶救助力度,让城乡困难群众、“新杭州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据悉,第九次“春风行动”杭州市市级募集资金6585万元,向9828户低保、困难家庭发放一次性救助金2504万元。
“春风行动”帮扶救助对象不断扩大,帮扶救助政策不断完善,帮扶救助网络不断健全,社会参与面不断拓展,困难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春风行动”由“一阵风”变成了“四季风”,兑现了困难群众“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不让一户家庭因生活困难而过不下去的庄严承诺,初步形成了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杭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