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水里的“生物油田”
藻类制油比玉米大豆更有潜力
· 打造“微藻训练营” 完美绿色循环期待技术突破
· 微藻能源价值
受全球关注
· 破解“后石油时代”难题
14%的盐碱地种微藻可满足全国一半用油需求
· 海洋微藻:
后石油时代的“绿色油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水里的“生物油田”
藻类制油比玉米大豆更有潜力

  

  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是目前全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针对前者,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针对后者,相关的二氧化碳收集和埋藏技术也在发展中。

  不过,上海正在研发的一种新兴技术既能“开源”,又能减排,可谓一箭双雕,这就是微藻制油。

  目前,生物柴油刚经历了一段从“广受追捧”到“广受质疑”的波折——利用玉米、大豆等提炼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术,虽解决了碳排放问题,却会产生“与粮争地”的后果,“生物柴油加剧粮食危机”的提醒日益引起关注。因此,新的生物柴油来源成为全球的热门课题,国内科技界也在抓紧研发。

  一般而言,科学家把玉米制油等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第一代技术,秸秆发电是第二代,而微藻制油就是第三代,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来看,比玉米、大豆更有潜力的“生物油田”,可能不在土壤中,而在水里。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持藻类制油研究的缪晓玲告诉记者,藻类含有大量的生物油脂(也就是植物油),部分品种含油达70%,而且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迅速。一年能种三季的玉米非常罕见,但藻类,10天、最多两周就可以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研究表明,每公顷土地上,玉米的年产油量只有120升,大豆稍高,为440升,而藻类可达1.5万至8万升,是玉米的数百倍。因此,如果能找到最适宜的品种,加上培育得当,藻类将是非常有潜力的生物柴油来源。

  在缪晓玲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她的实验室。在温度和光照条件受控的培养箱里,放满了玻璃瓶,里面装着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液体。培养箱边斜靠着一个钢瓶,接出很多根橡皮管,每根橡皮管都插入一个烧瓶,在液面下咕咕地冒着气泡。

  缪晓玲告诉记者,瓶子里养的是各种藻类,橡皮管里冒出的是二氧化碳。按比较正式的说法,这些藻类属于微藻,是海带、紫菜的“远亲”。不过微藻只比细菌稍大,个头在几个微米。它们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在适宜的温度下,微藻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的养分。待微藻长成,脱水干燥,就能得到浅绿色的粉末。随后,从这些藻粉中提取出油脂,经化学方法处理制备出的生物柴油,其性质和成分与传统石化柴油非常相似,某些指标比如发动机低温启动性能甚至更好,因此应用价值更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水里的“生物油田”
藻类制油比玉米大豆更有潜力
2009-4-9 浙江日报000102009-04-09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