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太平洋深处的“天问”
· 划菱桶
· 又将开春时
· 真水无香
· 淡·然·知·我·心
· 江南春约
· 平常心与平常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太平洋深处的“天问”
□王充闾
  公元前300多年,在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过一部伟大的《楚辞》,其中有篇《天问》尤为奇特。诗人屈原被放逐之后,忧心愁悴,彷徨于山泽、陵庙、祠堂之间,为奇伟诡谲的天地、山川、神灵的图画与神话传说所震撼,心中浮现出无数难于索解的问题,于是便以四言诗的形式,用了三百六十九个问句,提出了涵盖古代神话、历史,关于天、地、人的一百七十八条质疑与问难。

  比如,诗人是这样叩天问地的:“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大意是:人们说天是圆的共有九层,是谁用什么办法把它测定?九重天的工程何等浩大,是谁、从何时、又怎样把它建成?九重圆圈是怎么在天轴上系挂?天轴又是怎样贯通上下?传说的擎天八柱挺立在何方?既然大地是平的,东南何以那样低洼?

  如果说,《天问》中的问题,不过是出于浪漫主义诗人的神奇想象,那么,复活节岛上的问题,则全部源于现实。实物般般俱在,可以抚摸,可以感受。这座复活节岛归属于智利,它的位置却在首都圣地亚哥3700公里之外的太平洋深处。由于它是1722年复活节那天被人发现的,因此而得名。小岛上充满了谜团,成了世人瞩目之地。本地居民很少,外来游客却几倍、几十倍地涌来。有人说,如果按比例来算,这里聚集的探险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海洋学家,可能超过世界任何地方。

  遥远的行程,殷切的期望,强烈的好奇心,伴随着我们五个小时的飞机航程,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了目的地。一踏上这个孤悬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四顾茫茫,水天一色,一种“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的苍凉、飘渺之感,蓦然涌上了心头。

  复活节岛最大的谜团,是那些像残棋棋子般散布在各个角落的数百尊巨石雕像。这些沉默的巨人,演绎了一部曾经辉煌、瑰丽却又不幸湮灭的悲剧,最后以其神秘的存在,向人类的科学与智慧提出了恒久的挑战。

  石雕为半身人像,一个个都是长脸、高鼻、薄唇、浓重的双眉、长长的耳朵,宛如一母同胞;神情或沉思,或威严,或阴郁,没有一个是笑逐颜开的。个头在三四米上下,最大的高过十米。每个雕像头上都有一顶用赭红色岩石雕成的大帽子。石像矗立在高大的石台上,全都面向陆地,背朝大海。据说刚被发现时,大部分石像已经扑倒在地,现今看到的一些立像,是近年来以现代吊装技术重新竖起的。

  谁也弄不清楚,这些神秘的石像究竟代表着什么——是神灵?是天外来客?是神秘的外来者?是当地活着的酋长?还是死去的部族首领?

  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出于何种需要,雕塑出这么多的石像?

  雕成这些石像,总共花费了多长时间?其间曾经遇到过怎样的波折?然后又通过怎样的技术操作,把它们安置在三米高台之上?石像一律面陆背海,出于什么考虑?

  为什么要给石像戴上一顶又重又大的赭红色的石帽子?这帽子是装饰式的附属物?还是类似帝王冠冕那样的身份、地位的象征?

  为什么要把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竖立起来的石像全部推倒?是什么时候、靠着什么力量推倒的?如果是人力推倒的,是什么人——起义的山民?造反暴动的奴隶?还是外来的入侵者?如果来自大自然的伟力,那它是地震?是火山爆发?是席卷一切的飓风?是排山倒海的海啸?还是由于地壳下沉?

  问题连成了串儿,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外文版的楚辞《天问》。

  岛的东南部有座石山,山下为采石场。坚硬的岩石像被切蛋糕似的随意割开。一百多尊石像,或立或卧,有的已经完成放在远处等着运走,有的加工了一多半,最大的一尊高二十二米,仰卧在山坡上。还有一尊石像全身和脸部已经雕凿完成,只有后脑勺和山体相连,再有几刀就可以分开,然而它的制作者却突然放手了。这里的一切似乎是突然停止的。石斧、石镐、石钎、石凿散乱地弃置一旁,好像人们突然接到一个无法抗拒的命令。顷刻间丢弃了一切,匆匆离去。这又是怎么回事?小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颇为费解。

  据考察,复活节岛为火山岛,由三座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整个岛上至今还覆盖着火山岩灰。从前探险家记载,他们曾在这一带看到过新的地面,可是,再经过时却不见了。有人据此推测,这里曾经发生过惊人的变故。

  还有人推算,雕塑这么多的石像,加上运输、安装,总工作量极为浩大,至少需要五千个精壮劳动力干上几年,可是岛上哪有这么多的劳动力?这个不到120平方公里的贫瘠小岛,不能种植粮谷,也没有其他物产,就算是有五千名劳动力,靠什么维系生命?

  据小岛发现者罗格文海军上将记载,当时岛上居住着各种肤色的土著居民,黝黑、微红、褐色、白色的都有。这又是怎么回事?小小的孤岛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种?他们来自何方?是暂住,还是久居?

  考古学家在岛上曾发现一些古代居民留下的所谓“会说话的木板”,木板的正反两面,用石器或鲨鱼齿刻满了象形符号。这些类似古代文字的符号,究竟记载了一些什么事情,至今尚未破译。原来有很多块,大多数已经腐朽、残破,现在只剩下二十六块较为完整的,分别收藏在几个欧美国家的博物馆里。

  关于复活节岛本身,也是一个谜团。当地土著居民一向把这里称作“地球的中心”。他们究竟出于什么心态、根据什么,要把这个孤悬大洋之上的小岛说成是世界的中心?有的学者猜测,它是已经沉入海底的文明古国——太平洲的残存遗迹;有的认为它是太平洲上的海上圣地麦加或者海上墓地,居民每逢过节或者举行宗教仪式时就乘船来到此地;有的进一步考证,认为它是太平洲的贵族墓地,根据是岛上的那些石雕像,个个都是高傲地闭紧嘴巴、双眼下视,现出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正是那个文明古国统治者的尊容;有人根据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提到的大西洋中有一块沉没了的陆地,即一度繁荣昌盛的文明古国大西国,推测这里可能是另一个文明古国;还有人断定,远在一万多年前,南太平洋上有块面积很大的陆地,上千万居民过着文明的生活,后来,突然发生了海陆变迁,大片陆地沉没海底,仅东部的边缘部分——复活节岛得以幸存。现在岛上所遗留的石像和其他文物,就是这一时代的遗物。但是,史书上并没有关于这片大陆沉陷的记载。

  茫茫海天,疑问重重,人们期待谜底揭晓的那一天。

  

  [作家简介]王充闾,1935年出生于辽宁盘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著有散文集《柳荫絮语》、《面对历史的苍茫》、《诗性智慧》、《书趣文丛》、《人才诗话》、《清风白水》、《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春宽梦窄》、《沧桑无语》、诗词集《鸿爪春泥》等。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华散文大赛一等奖、“东北文学奖”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太平洋深处的“天问” 2009-3-27 48256F32002924A6482575830009AA49[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