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顿饭白吃得真辛苦,时时刻刻都想着怎么给店家挑刺。”这是小汪参加了一项餐饮消费体验活动后最强烈的感受。
小汪参加的是近日杭州市萧山区消保委组织的餐饮服务业专项消费体验活动。他与消费体验志愿者库中随机抽取的十一名志愿者一起,组成三个体验小组,每组配有一位消保委工作人员,分别到城区一家星级饭店和两家中档饭店进行消费体验。
为掌握真实情况,体验活动采取非公开方式进行。小汪与其他四名体验者一起去体验的饭店,是一家当地口碑不错的中档饭店。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从海鲜产品里“开刀”。
体验者小霞和许大姐来到了海鲜池,问点菜员要来了篓子,一个拿铲子,一只一只铲起了河虾。两人一边挑一边数,选了44只又大又活的虾,交给等得有点不耐烦的点菜员。上河虾了,大家先看个头,接着又把目光集中在虾的数量上,数着数着,怎么有54只?还多了10只。看着旁边餐桌也同时端上的一盘河虾,大家明白了:一定是同一锅烧的,分盘的时候匀了一下。就这样,旁边那桌点的“盐水河虾”就不明不白地少了分量。
终于可以开吃了,在旁边数了半天虾的小霞冒出了一句:“为了吃几只虾,付出了多少劳动啊,眼睛都要数花了。”
在另外一个以海鲜为主打菜的酒楼里,志愿者小顾遭遇到了“面子问题”。她发现酒楼在称海鲜分量时,都先会装进一个又黑又厚的塑料袋,带着一些水,海鲜就在不知不觉中涨了身价。尤其是蟹类,一只“五花大绑”的青蟹光绳子能占去很多分量。小顾说,虽然自己在维护正当的利益, 却遭受到异样的目光,明明有理却显得底气不足。
经过参加餐饮服务业专项消费体验,志愿者们对餐饮业明明白白消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小汪也产生了很多的设想:饭店可以设立透明厨房;菜谱最好印上上菜时间……